粒史學加000093《史記》卷四〈周本紀〉33:標榜「禮儀」的天子都搞不懂禮儀時,我們對天子還能有什麼期待?
二十五年,惠王崩,子襄王鄭立。襄王母蚤死,後母曰惠后。惠后生叔帶,有寵於惠王,襄王畏之。三年,叔帶與戎、翟謀伐襄王,襄王欲誅叔帶,叔帶奔齊。齊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使隰朋平戎于晉。王以上卿禮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王曰:「舅氏,余嘉乃勳,毋逆朕命。」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九年,齊桓公卒。十二年,叔帶復歸于周。
──────────────────────
周惠王在位二十五年逝世,由兒子襄王「鄭」繼位。襄王的母親早已去世。繼母就是「惠后」。惠后生了一子名叫「叔帶」,很受惠王的寵愛,讓周襄王感到很不放心(惠后生叔帶,有寵於惠王,襄王畏之)。
周襄王在位第三年,襄王的弟弟叔帶竟然和戎國、翟國商議攻打襄王(叔帶與戎、翟謀伐襄王),讓襄王打算殺掉弟弟叔帶,叔帶只好逃到了齊國(襄王欲誅叔帶,叔帶奔齊)。
此時,齊國的主政者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他派管仲去促成戎和周和解,派隰朋去促成戎和晉和解(齊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使隰朋平戎于晉)。襄王對此以「上卿的禮節」接待管仲(王以上卿禮管仲)。
管仲卻辭謝天子,說:
「我身為下卿,不過是個低下的普通官吏,齊國還有天子您親自任命的兩位大臣上卿『國氏』、『高氏』在(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如果他們屆時在春、秋兩季來朝見天子,您將怎樣接見他們呢(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做為諸侯之臣的我冒昧地辭謝天子您了(陪臣敢辭)!」
周襄王說:「你是我舅父家的使臣,我讚賞你的功績,請別違抗我的命令(舅氏,余嘉乃勳,毋逆朕命)。」
管仲最終還是接受了下卿的禮節,然後返回齊國(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
周襄王在位第九年,齊桓公逝世。
周襄王在位第十二年,叔帶又返回到周朝。
關於春秋時代,我們比較熟悉的似乎就是那幾位標榜「尊王攘夷」的霸主,相較之下,此時的周天子已經不再被人關注。所以,透過研讀〈周本紀〉的後半部,可以多少更了解這時候的周天子所遇到的困境。
在這段內容中,又再度發生繼承人的問題。研讀《史記》近百天以來,繼承問題似乎總是各王朝的首要大是一樣,無論是商王朝曾用過的兄終弟及,或是周王朝確立下來的嫡長子繼承。總是會發生沒有資格的人選,像是周王朝的庶子,想跟符合資格者,也就是嫡長子爭奪權位的故事。不禁讓我想起赫赫有名的鄂圖曼帝國,那位在1453年攻滅拜占庭的穆罕默德二世曾在《穆罕默德二世的法律書》提到:
「我的任何一個兒子,由真主選為蘇丹,他為了更好的世界秩序而殺死他的兄弟們,都是恰當的。大多數烏里瑪已經宣告了這個許可」
也就是說,鄂圖曼帝國只要選好下一位領導人是誰,該人就得將自己的兄弟都殺死,以確保自己成為唯一的繼承人。
相較之下,中國歷代政權似乎沒有如此「明文」規定,所以才會一遍又一遍地出現爭奪王位的事情。像是本段內容中出現的周襄王與弟弟叔帶的明爭暗鬥。
另外,雖然主角應該是周天子,但看到令人耳熟的齊桓公以及管仲時,還是感到很親切。管仲的那席話,應該讓周天子相形見絀吧!身為下卿的管仲,都能時時記住自己的本分,不敢逾越,反倒是周天子因為一時的高興,就想提升對管仲的禮儀等級,都可以看出本該是天下楷模的周天子,自己都已經忘記該合乎禮儀的規範下,周王室該如何得到天下的認同呢?
所謂「見微知著」、「一葉知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周王室已經衰弱,但這篇〈周本紀〉卻還有三分之一還沒讀完,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