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理想主義

Dora
·
(修改过)
·
IPFS
·
寫於2020年1月22日,青澀的語用辨析

作為一個被現代社會塑造了價值觀的個體,我對自己說話的權利有著滿心的不確定。因為就現在而言,無論是什麽話題,想要參與討論似乎都需要一定「資格」,尤其是當你有一個將社會中大多數人都當作批判對象的觀點的時候。如果說人類對環保麻木不仁,恐怕要脫離現代社會回歸自然才有資格這麽說;如果說消費主義是死亡的陷阱,那得連「買」這字都不認識才能有「底氣」這麽說;如果說沒有「父權社會」這回事,自然會有很多意見相左的人反駁道:你是個男人,你懂什麽。雖然以Jordan Peterson、Douglas Murray為代表的最後一類觀點我也不贊同,但是這樣的批評邏輯顯然有很大問題。真正可怕的不是或真或假或許有失偏頗的觀點,而是這種深得身份政治精髓的批評邏輯,因為「你不是」,所以你沒有資格批判。但這樣的邏輯,即便是在身份政治表現並不明顯的社會裏,依舊隨處可見,非常強大,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將對立雙方徹底隔離開來,使得彼此間再無交談、共情、和解的可能。

不止如此,這種批評邏輯強調個人只能討論個人範圍以內的話題,如果這件事情「與你無關」,那麽你就沒有資格在這裏說三道四。與此同時,判斷事情是不是分內的標準是極其狹隘的一套。就像是早年間有著極強排他性的嘻哈文化,白人、外地人想要被認可前要面對無數類似「you ain't experience that shit, you from Gettysburg, Maryland, nothing happens there」的指責。但不同的是,在嘻哈文化的例子中,針對「資格」的指責大多來自有「資格」的人,而如今我們輿論場裏拔高了聲調的「你不配」,多是由同樣「不配」的人喊出的;in a rap battle,你或許還可以用實力換來尊重,但在互聯網的修羅場裏,說出那些話的人不在乎你有多麽旁征博引、深入淺出、苦口婆心,他們只在乎自己被冒犯,只在乎你「很虛偽」。

在這種邏輯之下,遭了最多唾沫星子的當屬那些總喜歡看不慣、聊深刻、假大空的那群人,比如幾天前「騰訊·大家」文章《關於澳洲大火,你所應當知道的絕不應只是一場愚蠢的爭論》的作者。因為文章後半段語調激昂地贊揚了那個人們甚至都不願意叫她名字的瑞典女孩,被不少看官斥責,太極端、太膚淺、傻白甜,你做什麽了、她做什麽了,憑什麽說我們目光短淺,憑什麽說人類麻木不仁。

用時髦一些的話來說,這位作者就是個太傻太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但針對這種描述,我有兩個疑問:什麽是「理想主義」?為什麽「理想主義」是個貶義詞?

首先,我一直都不太明白 「理想主義」或「理想主義者」指的是什麽。百度百科會告訴你,理想主義是「高於現實並能校調現實的一種思想傾向」,理想主義者是「善於運用直覺去認識世界,運用情感去對世界作出判斷的人」。谷歌和維基告訴你,理想主義=idealism=唯心主義。但打小背馬哲的我們應當知道,等式兩端的這兩個詞語在中文裏的意思大相徑庭。但無論如何,最初「理想主義」一詞顯然是不帶貶義的。參考百度百科的定義,我對這個詞的理解是,理想主義意味著既要超越自我和現實,也要著眼生活、勉力向好。即使我言辭匱乏,但這樣的幾個字放在一起,已經很動人了,不是嗎?

但是,這樣一個詞在我們日常用語中的使用情況如何呢?據我觀察,大約分四種情況。第一種是基本符合百度百科定義的用法,比如最近剛剛拿到《奇葩說》冠軍的詹青雲的這句話,如下圖:

這句話的確說得巧妙,語言質樸接地氣,排比重復增強表達效果,唯一一個詞兒「理想主義」放在最後,和前面說的是並列的另一茬,但讀上去倒像是前面所有內容的總結。對這詞不解釋、不深究,放在這兒,懂的自然懂,不懂的理解錯了仍會拍手稱贊。

第二種,也是最常見一種,即非常明顯的誤用。有人會把理想主義理解成「追求理想狀況」,進而約等於「完美主義」;當某些的社會學想象力被表達出來時,一些人也會稱之為「理想主義」,但往往他們想批評的是「想太多」;還有人會把「理想主義」等同於固執、不變通。例子去微博搜索即可。

第三種,出現在常見搭配「太理想主義」中,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是將「理想主義」當作類似「天真」等的詞匯使用,即並不是說它不好,但得有個度。但在我看來,「理想主義」與「天真」不一樣,後者描述的是一種狀態,狀態可以用程度來衡量;而前者描述的是一種思考和發展的趨向,既然這條路是對的,那麽少走一些會比走完全程更好呢?當然,這樣的解釋充其量算個猜測,因為這個搭配中,「理想主義」四個字到底指一個什麽趨勢還是很模糊的。

第四種,則是徹徹底底把「理想主義」當作一個壞東西。這樣用的人或許明白「理想主義」是說人要關心比自己大得多的事物、要有勇氣去做出改變,但是在他們看來,考慮那些有的沒的的人都是傻子,在「理想主義者」們在為某事奔走呼號、邁開腳步時,他們站在一旁,或是冷眼觀望、或是譏笑嘲諷(「這樣能改變什麽,有什麽用」)、或是惡意揣測(「背後指不定有什麽人在搞鬼,被人洗腦/牽著鼻子走了吧」)。對於這樣的用法,我雖不喜,但也沒有什麽批評的話語,首先因為「理想主義」一詞在中文裏存在的原因及合理性尚且存疑,還因為大部分會這樣看待這個詞的人,他們不相信的恐怕不是「理想主義」這個詞,而是所有真的、善的、美的東西,既然已經不相信了,那批評還有什麽意義呢。(「真善美」三個字一出,定有人心想:哦,上帝啊,這可真是個天真的小傻瓜。)

雖然,針對「理想主義」,開篇提到的那種批評邏輯或許只能在那些不理解、不認可這個詞的人身上看到、但是在其他問題上,或許我們所有人都曾經(有意無意地)陷入到過那種可怕的邏輯當中,起碼我是。

最後,作為一個學翻譯的,我不得不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要用英文解釋「理想主義」,該怎麽辦?硬翻成idealism肯定是不對的,因為所指不一致。我想要正面地理解和使用這個詞,因而覺得「理想主義」當中有一部分能力,與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相通;有一部分責任,差不多類似citizenship;有一部分情感,empathy或者compassion;還有一部分勇氣,可以理解成fortitude或者其他。然後用這些造句,感覺差不多能翻個七七八八。但是作為一個習慣性想多的人,我很好奇,為什麽現代中文裏要「造」出這樣一個概念?這個問題,不知道我有沒有機會回答。

以上所言,不過是我們如今身處的輿論大環境中的一截繭絲,我已盡力,但也只能這樣狹隘、偏頗地說上一二。目的只在於提醒自己和所有願意讀到這裏的朋友,我們身邊圍繞著太多醜陋的邏輯、惡意的禁錮、虛假的感受,而我們要能夠辨識出這些它們,拋棄它們,敢於去相信那些值得相信的東西。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