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i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無條件基本收入假想題:不受生存條件壓迫的生活可能

Kie
·
·

因應科技發展迅速,新科技即將大規模取代人力的迫切壓力下,許多國家開始討論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可行性與施行方式。探討現階段「工作得到收入,收入刺激消費」的資本運作模式,在未來大部分工作將被新科技取代的環境下,是否還適用。

該圖片由Elias Sch.在Pixabay上發佈

設計經驗教會我要解決問題,但問題是什麼?

我的工作大多與品牌、設計、行銷相關,所做的就是負責產業/競業調查與分析、銷售產品、形象包裝,想辦法讓大眾對產品情境進行投射、讓TA想花錢消費。這工作可說是消費市場中不可或缺的推手,想辦法讓大眾覺得自己匱乏,進而想擁有。

但在有個問題還沒理出頭緒前,有陣子始終讓我無法泰然的去做設計工作。

那就是:那在消費之後呢?

如果行銷設計是為了賣更多產品、賺更多錢、再讓金流回流市場,市場壯大後賣更多產品。將這樣的循環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存在,讓我不禁思考我到底是為了什麼,去用這樣的方式,供應能量讓資本主義社會持續運作?有我在其中執行的必要嗎?我真的支持這樣的運作跟生活模式嗎?

從自己不由自主排斥的反應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當然為了生活,還是持續做著設計工作,但周圍總時不時的籠罩飄忽不定的心虛與無力感。已經沒辦法回到過去那樣回答:「做了再說,為了賺錢(生存)就是目的。」的狀態。而自己就這樣載浮載沉,不斷自我詰問、嘗試找答案、做設計做創作,過了好長一段與內在衝突不斷對話的日子。

現在回想,當下多少憑藉著忙碌的生活,掩蓋內心不時出現的呢喃提問。

工作的未來

並不是否定資本世界的市場機制,也未曾想撼動體制,僅是想在這套遊戲規則下,找到能與之相處的方法。又想到,有多少人是在最基礎:生存/經濟條件無法被滿足的情況下,拒絕去思考現階段社會與經濟運作的模式,是不是適合現今發展?對人文、環境、社會有沒有考慮永續問題?或是為了個體生存取盡用竭?

再縮小範圍的問,工作之於個體的關係?是像吊掛在驢前的紅蘿蔔,作為一種前進動力,但不知正往哪前進的存在?或是作為達到某些目的的手段?

在這些前提下,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能否成為這一困境解套的可能之一?人在基本生存困境被解決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是否要加入對這個世界提問,並往更清晰或更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許多國家已經在做小規模的實驗測試,但再多的實驗總會有沒被估算到的樣本、參數與變數;許多邏輯在人的感性之前也顯得太過理想。最終這只能作為一個對社會提出的模擬試題,而我們決定是否用人生作答而已。

若實行UBI,我想過著我原有的生活

不論有無UBI,都不太會改變我現在想進行正在進行的專案。較多是心態上的改變,能更安心、更專心做原本就正在進行的事項,藉此縮短我完成目標的途徑。畢竟經濟上相對更穩定些,可以更心無旁騖地創作與發表,產值與數量也能相對增加。

依照自己過去選擇工作的依據:發展性、自由度、費用,在這之中,前兩者比例會高於後者。有的side project與自主工作也並非是有薪支付,例如:撰寫文章、藝術創作計劃等。收入對我來說很重要,但並非是為了收入而決定是否做某些工作,故而即使有了一筆基本固定收入,並不會影響到我原先就打算做的事。

為了創作,不時還是會去嘗試體驗不同工作或身份,主要會是以過去未曾嘗試過與創作議題相關能更開拓視野的工作為主,畢竟生命經驗對創作來說,是滿不可或缺的養分。

此時的工作對我來說,更會像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為了創造、為了認識這個世界而去工作。但這可能不會是我最終的答案,而我也還沒打算交卷。


【參考文獻】

無條件基本收入完整全長紀錄片:一個文化的推動 Grundeinkommen:ein Kulturimpuls,UBI Asia Pacific 亞太全民基本收入協會, 2019.01.07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