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真民主——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書名︰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作者︰胡適
出版︰九州出版社 (北京)
版次︰2013年
ISBN︰9787510816475
適逢今年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周年,趕上齊來學黨史的大調子,當然要翻一翻孕育中共的新文化運動時期著作。
翻查歷史,胡適(1891-1962)與中共首任總書記陳獨秀(1879-1942)其實私交甚篤,曾經在陳氏被國民政府拘捕後接任其創辦的《每周評論》雜誌編輯一職。胡、陳二人同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推手,當中胡氏推崇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的實用主義,重視民主實踐和科學方法論,與陳氏引進的馬克思主義分庭抗禮,後來胡氏隨國民政府遷台,曾任駐美大使和中央研究院院長,已是此書涵蓋1930至1950年代時評之後的事。
新文化運動的新思潮包括引入西方思想、白話文運動等主張,這些都在書中不少評論和演講觸及。相較於其他新文化運動的中堅份子,胡適更在意西方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和。譬如認為平等思想早見於孔子「有教無類」的看法、老子的「無為而治」正好規範了政府管治方式的理型等等。只是傳統東方文明尊天畏神,欠缺西方求知冒險的精神和爭取政治自由的動力,自足於現成的環境與命運,各安天命只圖安分守己做個順民。於是胡適眼中的新文化運動的根本意義,就是承認中國舊文化不適宜於現代的環境,提倡充分接受現代世界的新文明,特別是歐洲思想學術、文學美術與風俗道德的新文明。
此書書名一直是胡適其中一句廣為後世所知的說話,然而此話並非胡氏原創,是引用受教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史學家喬治伯爾(George Lincoln Burr, 1857-1938)一次閒聊語重心長的總結。伯爾專研古代及中世紀歷史,對於皇朝、種族和宗派更迭所致的衝突感受尤深,亦頗影響胡氏對自由主義的看法,不但認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而且認為容忍是自由的根本。
講容忍之前,胡適到底是怎樣理解自由?
胡適歸納自由主義的第一個意義是自由,第二是民主,第三是容忍,最後是和平漸進的改革。自由民主簡而言之就是民治,寫在帝制結束民國開始之初,胡適已經指出「民治主義的根本觀念是承認普通民眾的常識是根本可信任的」,因此以人民程度或水平不夠為由延續政治精英壟斷並不合理,倒是讓人民得到參政的經驗,學懂政府官吏的一切行為都不得踰越明文憲法與法律規定的權限,在制約自己的權力避免社會衝突之餘促進社會整體利益。
在這個基礎之下,持守自由價值就不得不容忍。古時國君對諫奏的容忍一向被認為是一種最高的美德,儘管如此,容忍卻不是與生俱來的德性。人類物以類聚,習慣喜同惡異,自然不喜歡與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和行為的人。不容忍源於不肯承認自己的見解會有錯誤,不承認持反對意見的人會有值得考慮的理由,故此民主政治最寶貴的就是政府能在制度上承認反對黨的存在。
胡適警告倘若國家濫用權力,摧殘一切能糾正或監督政府的勢力趕絕反對黨之後,國家就會變成「變態的社會」——政治會日趨腐敗,國民亦沒有民選的機關制衡。生活在這樣的國家的人民自由發展受限,個人的個性被迫屈服在國家的統一意志之下,非但會失去有力量的諍臣義士,還會喪失青年人心悅誠服的愛戴,甚至催生反極權的學生運動。
如此也說明了胡適與陳獨秀的分別︰胡適曾經批評馬克斯主義依賴階級鬥爭的方法造成一種不容忍、反自由的政治制度,認為這種制度必須依靠暴力來強力維持,最終走上殘忍壓迫與消滅異見的獨裁專制道路。今時今日,當下是否胡適所說「求統一反致分裂」的時候尚未可知,只知道一個世紀之前已有人洞察中國共產黨獨裁專制、內部鬥爭無日無之的本質。
如此大力鞭撻中國共產黨的書,還能成為公共圖書館館藏,眼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在即,這本書是否要永久下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