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有些事,把它寫出來,就放下了
2022.03.13 首發Matters
有一種書寫,叫做解憂。
10年前,大一的課堂史學導論上,老師曾提及一個口述歷史的概念:當事者終於將藏在心裡,不敢對外公開的歷史坦承而出時,他的心靈得到真正的釋放。
當時的我不是很能理解,對當事者來說縱使風波已去,過往恐怖的經歷卻又時時提醒自己危機猶在,那是畢生揮之不去的夢魘。正因如此,訪談學者才會被拒於門外。
後來後來,我開始能體會老師當初說的意思,說出來,是種信任,是種勇氣,更是種交付,表示從此刻起,無需再獨自承擔內心的糾結感跟痛楚。
文字也是。
當文字成為真正的語言時,哽在喉嚨沒能說出的話語,就更能肆無忌憚地全部寫出來,直接的,委婉的,都可以。
那樣的肆無忌憚基於一種信任,以及安心的前提;當然,也不可以恣意傷害別人。文字總是充滿能量,寫作者的一念之間,當下決定它是光明還是黑暗。
回過頭來,什麼樣的書寫可以是解憂?
從自己的故事寫起,文字成了知己。
當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別人,當文字成為左右相伴的夥伴,你,就可以做最純粹的自己,無論喜憂,都無需矯揉。
比起寫作技巧,書中側重以回憶錄的方式呈現,現況與過往的來回穿梭,當下的感受與後來的體悟,成了一篇穿越時空的時代對話。
至於怎麼寫,作者沒有給出制定的公式,僅只點到為止。像書中列出的21項練習裡,育兒跟當兵就是我沒有的生命歷程,沒有這些,就不能練習了嗎?不是的。
那些文章與其說是範例,不如說是作者用自己的經歷,點出生命的節點,你我也是如此,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點,而且獨一無二。
意識到這一點,我才發現,其實我也有進行這類型的創作,尤其是,真正把寫作納為生活的一部分後。
在記錄這些歷程時,腦海同步引發一些省思,透過寫作讓我重新檢視和體會理解這些過去,並找到新的意義,過去不再白白過去。
通篇下來,作者不斷傳達這樣的信念,寫了哪些主題是其次,重要的是過程,透過寫作回顧人生歷程的某個段落時,想起了什麼,又感觸了什麼。因為這樣,才是真的解憂。
只是,別人的生命歷程可以啟發寫作靈感?
可以,當然可以。
塵封在記憶深處的往事一幕幕搬上人生舞台,從孩童、到求學、到成人,那些過往的事像翻相簿般一張張拿出來看,再寄託文字說出一篇故事。本已遺忘,透過書寫,成了永恆。
比起寫架空故事常有的靈感枯竭,解憂書寫比較不會有這樣的窘境,初期撰寫,不需顧慮太多,什麼修辭不好、不夠優美、不夠通順,都不是此刻應該擔心的事,應該做的,是把心緒整理好,面對最真誠的自己,慢慢跟文字培養感情,讓它走進你的生命,成為夥伴。
然後,文字還有一種魔力。
說不出口的心事,與其耿耿於懷到輾轉難眠,不如就讓文字將它帶出,像一道涓涓細流,沿著蜿蜒的岸,從山谷到沙洲,直到匯進大海。
會痛嗎?可能會。有療傷嗎?有的。
當我寫出《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說出「我要養你」》這篇文章時,我親身體會到文字是如何的不可思議。我不再掛念,倒也不是忘記,而是可以莞爾一笑,看待那些曾經放不下的事。
我無需再獨自承擔那些心裡的悶,文字全然接收我的心緒,每寫出一字一句,就慢慢撫平內心的波折,而後豁然。
螢幕上的格格文字逐一孕育朵朵心花,過往的糾結疑惑也慢慢綻放解答。
不只是糾結疑惑,執著的、捨不得的,隨著思緒的梳理,文字轉化情感的流露,終能輕輕放下。
解憂書寫,兼具歷史傳記般的理性,以及文人浪漫般的感性,比日記乘載更多情感的宣洩,結構性、精緻性、紀念性也相對完整。當把歲月拉長拉遠,心境亦會醞釀出獨特的風味,發生過的事情不再只是單純的事情,而有新(心)的詮釋。
解憂書寫,透過每一次的回顧,開啟每一次深層的自我對談,不只更加了解自己,也跟過去達成了和解。
寫到這裡,讓我想起@小太陽的星與心 的文章,仔細品讀,不只是文學的美感,更多的是自我對話,像是深夜爐邊的一次次交心對談。
還有@Red哥 ,他的文章有種逸致,與其說是解憂,不如說是舒壓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