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aurenTaylor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写在《看见》出版十年

LaurenTaylor
·
他这么做对么?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柴静的《看见》出版十年了。这本书跟我蛮有缘的,出版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中。初中、高中、大学到研究生,每个阶段我都至少读一遍《看见》,每次都是拿起就放不下了,每次都带来不一样的触动。如今,书上有每个阶段阅读后留下的痕迹,丰富了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初二的时候,我第一次读《看见》。在别的同学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翻着感觉不错,就买了一本。记得春节去爸爸亲戚家的路上,我翻着这本书。这个时候,我读到的是讲故事的人柴静。初三的时候,英语老师给全年级的同学放了柴静的《穹顶之下》。后来,这部片子引起了一些争议,据说从国内互联网上消失了。

初中阅读的痕迹

高一的时候,我沉浸在这本书中难以自拔,真实的原因是柴静和我喜欢的女孩长的有点像。我望着书页上柴静的正面照出神。那时候柴静是我的偶像,我搜罗了网上几乎所有她的节目,其中同性恋的那期,我看了特别触动。那时候,我看到的是温柔秀美、才华横溢的柴静。

高中、大学阅读的痕迹

大一的时候,我在选课目录上看到了“法拉奇”的名字,想起来柴静的书里也出现过好几次这个名字,我就买了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录》,译林出版的,影印本。买来我就忘了,两年后才开始看,一读就停不下来了,极为精彩,那时候我才明白柴静提她的深意。随着我对新闻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我从做新闻的角度再一次读了《看见》,看到一个重情感的正义的柴静。

柴静书中提到的书名人名歌名,最近几年我几乎都了解到了,好像冥冥中暗示了我要走过的路

如今,我读到的是一个启蒙者和理想主义者柴静。她书中提到的那些书名人名歌名,也从陌生变成了熟悉,我更能理解她了。她的一些想法也正是我所想的,还有一些给我很大启发。她十来年的记者生涯积淀成就了这本书,又是十年后,我再读这些文章。那些新闻明明成了历史,可细读仿佛就是眼前的新闻,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报道了。《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里非典中的情形不是再次出现在新冠疫情中吗;《双城的创伤》中男孩女孩的绝望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胡鑫宇的自杀;十年后,《沉默在尖叫》中的家暴问题有了一个更残酷的版本:丰县八孩母亲。可是我们连基本事实都弄不清了,更别说央视级别的报道了,柴静的“表演性主持”争议更是可以搁置一旁了。钱刚说的对:“他这么做对么?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第2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2003年非典

2003年非典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少男少女多人自杀

去看西北的天空,那是永恒的安慰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同性恋、“精神病人”、吸毒者、三陪女。。。弱势群体

那些我知道,但从没感到他们存在的人。

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感谢《看见》陪伴了我十年,也祝福柴静生活安康。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