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标语到疫苗标语
2020年2月,随着疫情在武汉的肆虐,河南等地的土味疫情标语第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借土味疫情标语的走红,当地对疫情防控的严格管理也受到了极大的好评。
第二次注意到趣味标语是在2021年4月。随着全民注射疫苗的行动在各省各市展开,批量趣味疫苗标语也出现在了我的行动区域附近,仅一条百余米的路上,就有八条标语,骑自行车经过的时候,有种目不暇接的感觉。
当我和朋友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他给了我如下反馈:
官方号在抖音上也发布了类似内容的视频,对这类标语文化表示公开支持。
虽然我们都不喜欢这类标语,但考虑到种种原因,不宜再做深入分析与讨论,此事告一段落。直到最近,我偶然看到了“极昼工作室”发表的《寻找尸体的人:广东智障男子失踪两年,被杀害后顶替富人火化》这篇报道(这篇调查报道写得非常棒)。文章引用了如下图片。这是当地政府在2012年推行火葬时,村里拉起的横幅。
基于三次与标语的邂逅,我试图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首先,河南当时的土味标语并不新奇,这种喊话方式在中国的乡镇早已有之,各地政府习以为常,总之要实行一个什么政策,“连哄带骗”到处贴标语就完事了,从好的方面来说叫“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也可以说是“没把人当人看”,不是平等和气的对话,而是大喇叭喊话,而且自认为对面是三岁小孩。
第二,从2020年1月到2021年4月,从疫情标语到疫苗标语,从河南到中国南部最发达的城市再到中央的公开点赞,这种低俗的治理方式已经实现了突围,加入了动员广大群众的toolkit,并且在全国各地屡试不爽,获得了广泛的青睐。
第三,河南的土味标语走红,有当时疫情爆发的特殊语境,不可否认其有推广的潜力,但需要慎用。就拿疫苗标语来说,百余米的路上出现8条,每条都是“嗨嗨”“苗苗”之类,我感受到的不是来自疫苗的友好,而是对群众生命和健康的漠视。即使承认疫苗是安全的,值得注射的,难道它就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了?难道就可以被这样戏谑?被戏谑的,是谁呢?戏谑来自什么样的力量呢?
第四,标语内容及其使用方式只是地方治理文化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发达城市对此乐此不疲的使用,上层对其的点赞并推广,还是让人不解且感到恐惧。暂时将其理解为当今社会娱乐化泛滥和简单粗暴底层治理方式的合流。无论社会和谐多么重要,“对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质的尊重”都是治理者和所有公民不能忘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