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S4.6-雨港那條長廊
描述一個讓你印象最深的有關「吃」的空間,廚房、客廳、餐廳、街道都可以,說說你在那裏的經歷和體驗
想起那段短暫在基隆工作的時光,那時租房在離工作地來回騎車約一小時的地方,工作地比較荒涼,住在巿區。因在租房之前,有先問過家人、朋友的意見,他們推薦我住在仁愛區這附近,整體生活機能方便,走路三四分鐘就有得吃,購物也是十分鐘都有,對於只想步行來說是相當可以的選擇。
在分發工作之後,一開始會一直卡在「我為何會租在如此遠的地方」,後來才漸漸發現雖然遠,但這條街的體驗真的有夠方便。上面的優點之外,離廟口夜巿也算近,除了氣候與家裡一樣好像沒離開。
除此之外在那邊的回憶,雖然對於工作上不太滿意,想逃。但對於吃的來說,倒是有種安心感。總是會想回去再體驗當時的感覺,像只有午班才能吃到的炒飯,點了兩份還是覺得好特別,好喜歡,素食的油飯、麵、小菜,還是記得那個笑容、很不可思議…但就真的,還有那間我很常去的美廉社、滷味,有時經過買個東西的巿場,明明沒有待很久但就是有不少記憶點。在猜是工作上真的痛苦,所以在吃的上面反而記憶點很多,就像有時回想到當時,下班之後回去整理一下出去買晚餐,不用想太多就進去也沒什麼雷、自在的感覺,好像我不是只是在工作,也是在下班後利用吃飯來療癒自己的過程。
現在的工作因為性質不一樣,也是困難但因為住家裡好像就少了那種熟悉又有一點冒險的感覺。不論回家吃家裡或是吃熟悉的店家,沒有不好,但好像在家鄉就會有種慣性,比較不會嘗試,也會比較容易在這過程中忽略中間的景色、人們。但在那段過去,就會比較有餘裕在觀察人在說話、表情、動作,好像是個人類觀察家,在走路的時候、在窗邊吃完的時候,好特別的一段經驗。
之後想了一下為何不是廚房,答案就浮出水面了。發現自己做菜有另外的樂趣沒錯,但備料真的是一件很時間、心力的事,只有在做的當下是享受的。還有因為身高很高,每次在廚房都沒有人體工學,很容易腰痠背痛,但照我對其他人又太高,所以只好做些比較不傷的料理,更簡單、更可以適應,把這部分給別人做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比起自己做的不合適還要自己一直做,然後說為什麼不幫。
我認為做適合的事與有時間慢慢品味生活,是兩件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