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阿里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關於DAO的一些想法 - 過去、現在與未來

阿里
·
·
Just DAO it.
前方本無路,人走過去了,自然就成了路

近來因為 Matters web3 學習會的關係,開始更多接觸到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擁抱 DAO 的人像是 a16z 認為,未來的工作機會都會來自 DAO 而不是公司,而質疑者則開始反思在 DAO之下,工作保障較為缺乏的長期問題。


無論何者為真,DAO確實提供了過去 20 多年來被巨型企業宰制的社會一個新的出路。當我越認識 DAO,我就會思考, 是什麼樣的崛起脈絡與背景,讓 DAO 成為一個非常迷人的型態,讓 web3 的先行者紛紛義無反顧跳入,工作裸辭跳入,一個拉一個的成為其中一員。


第一個無疑是科技巨頭的宰制,web3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於對舊建制的反叛,區塊鏈帳本去中心化反叛中心化銀行與國家,加密貨幣反叛法幣、NFT讓創作者反叛科技巨頭、而 DAO 反叛著固定薪水辦公室朝九晚五的單調人生。


但故事遠不止這樣,比較少人提到的是過去2,30年恰巧也是新自由主義高歌猛進的時代,科技業固然有巨頭,其他產業也不斷進行整併,不同領域小而美的商家一個一個消失,街上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連鎖店面。這個情況在英國尤為明顯,到任何一個城鎮去,主街上你總是能找到一家星巴克或 Costa、超商要不是 Tesco 就是 Sensbury,麵包店往往都是Greggs,書店通常是 Waterstone。


大型企業吞噬了生活的多樣性,同樣被遭殃的一樣是在這些工作崗位的人們。這種現象又被稱作全球化,當全世界各地的人共享著相同的「品牌」與記憶,背後隱藏可怕的就是少數大型企業宰制了越來越多我們生活的面相。


而 DAO 提供這樣的出路。


事實上在 DAO 出現之前,人們「去中心化」一起做事已經行之有年,例如在科技圈常見的開源社群,或是目的型社運。工具自然也早就備齊讓跨國去中心化工作成為可能,google doc、google drive、HackMD、notion、Discord、Slack。Web3 的人會說這些工具很不 web3,存在許多問題,但也恰巧是這些 web2工具讓我們可以有縫接軌 web3,從這個角度而言,去中心化自治早就在DAO這個詞被發明之前,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核心差異當然在於沒有 Token,但卻已經有了醞釀一個 DAO 的其他要素。而重要的是先讓 DAO 產生,之後再開發更多工具,而無疑更多更好用的底層設施與工具,會進一步推動 DAO 的發展。


Token 的出現讓我們理解 web3 的 DAO 實現,因為有了 Token 之後,參與者的貢獻可以計算與量化,並且透過協議,讓去中心化治理成為可能,這點尤其適合只要投票撥不撥款的金融協議。2016 年第一個 DAO 出現,儘管有著不太理想的結局(遭駭客入侵,導致以太坊硬分叉),但這是 DAO 最原初的雛形,一筆集資的 Token,透過鏈上治理決定資金使用,也讓許多金融協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協議的下一個是收藏型DAO,ConstitionDAO、SpiceDAO、​​BlockbusterDAO、紛絲眾籌買心愛的標的,目標很單純,治理也很單純,面對的問題也一目瞭然,DAO要怎麼管理買下來的東西,怎麼適應法律框架與風險?


隨著 NFT 的興起以及結合 POAP ,社區型 DAO 開拓了我們更多想像空間,Bankless DAO、Seed Club、Odyssey、SeeDAO這些 DAO 吸引了矽谷更有才華的人才,不再只有金融工程師與鄉民粉絲,現在加上了企劃與運營人才、藝術家與寫作者,形成一個更有機的社區,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當一個孵化器、一個翻譯社、一個興趣愛好組織,一個研究群組、一個教育機構。DAO之下還可以有 Sub-DAO,如同小鎮周遭有村莊,城市旁有衛星市鎮。


中文世界SeeDAO發起人白魚老師在分享經驗時,就打開我對 DAO 更進一步的認識。像是不必然需要完全的鏈上治理、DAO內分支事務可以更快速的共識決定、如果從公司開始建立DAO,最後必然要徹底斷奶分開、竊取白皮書是沒用的因為人偷不走、DAO的護城河不在於白皮書多漂亮,而是共識。共識(Consensus)與文化(Vibe)是當下DAO在建立上,最難也最重要的一環。這點跟公司有點像,偉大的企業通常講究文化,強大的文化才能成就偉大的企業。但不同的是,公司文化建立是自上而下的,而DAO的文化建立是自下而上的。


對我而言,DAO若要在人類社會當中取得重要的一席之地,必須是要有很多小而美的DAO,如同「公司」這個架構在20世紀後成為商業社會主流架構,也就是因為只要5人也可以成立一個公司,公司可以是萬人的巨型企業,也可以是不到10人的迷你單位。DAO 要達到這點的前提是工具與基礎建設的完善,像是更好的聲譽與積分系統、更符合 DAO 的社交工具、甚至是整合鏈上足跡的去中心化身份集合 DID,而這需要更多時間,但無疑 DAO 提供了未來全然不同的想像空間,問題在於我們現在依舊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需要更多人參與、探索、建設並且分享。


沒有什麼好的結論, Just DAO it 吧。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