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智症盛行率研究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
·
IPFS
·
3月21日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公布臺灣社區失智症調查結果,調查全國22縣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失智症盛行率以及失智症類型,例如阿茲海默症。究竟在台灣欲研究失智症的人口和盛行率,需要考量哪些因素,又會面臨什麼困難?由於失智症分為不同的類型,阿茲海默症只是其中之一,我們該如何理解台灣失智症的現況,有可能降低盛行率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

議題背景:

台灣今年長照2.0政策邁入第8年,隨著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今年能否提出長照3.0,將是改進長照的品質與評估制度的關鍵。失智症是長期照顧的關鍵疾病,而了解台灣老年人口的失智症原因、年齡、類別、現況等,都將有助於作為台灣討論與長照相關議題時可參考的科學資訊。

3月21日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公布臺灣社區失智症調查結果,調查全國22縣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失智症盛行率以及失智症類型,例如阿茲海默症。

究竟在台灣欲研究失智症的人口和盛行率,需要考量哪些因素,又會面臨什麼困難?由於失智症分為不同的類型,阿茲海默症只是其中之一,我們該如何理解台灣失智症的現況,有可能降低盛行率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

相關參考資料:

專家怎麼說?

【王培寧】【傅中玲】


2024年04月05日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特約醫師/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總監 王培寧

1. 目前台灣還有哪些與失智症類型、年齡層、人口或盛行率相關的研究?已知的重要研究結果為何?

上一次台灣進行大規模失智症的流行病學研究是在民國100至102年,該研究由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執行「全台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範疇橫跨台灣本島19個縣市,累積參與人數達10,343人。此調查所收集的問卷資料、認知功能及生活功能評估,皆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訪視員執行。完成後,對回收的資料進行整合分析,以確立失智症與輕度認知障礙的診斷。此次國衞院的研究於民國109年至112年間展開,兩次研究結果在盛行率上的比較如下表。經過近十年的時光,兩次研究的結果在盛行率上差異不大。不過,在不同年齡層的盛行率比對上,存在著某些程度的變異。儘管如此,台灣65歲以上人群的失智症盛行率,基本上保持穩定,並未呈現明顯增加或減少的趨勢。

台灣失智症盛行率:

年齡 (歲)≥ 6565-6970-7475-7980-8485-89≥ 90100年盛行率8.04%3.40%3.46%7.19%13.03%21.92%36.88%110年盛行率7.99%2.40%5.16%9.10%16.00%20.04%29.45%

2. 在台灣要研究失智症的類型、年齡層、人口或盛行率,需要考量哪些因素?

其實這兩次失智症的流行病學研究在方法上就有四點不同。

(1) 人口取樣範疇與方式:上一次的流行病學研究範疇僅限本島各縣市,而今次研究則擴及至離島區域,包括澎湖與金門。抽樣過程是否納入養護中心人口比例,這一點也很重要,因為養護中心內的失智症盛行率遠高於一般社區。再者,在進行抽樣時,需特別留意各縣市的人口總數與老年人口比例,避免人口較少的縣市按照與人口多的縣市相同的比例抽樣,從而造成樣本數量不足、盛行率扭曲的問題,需透過統計方法進行校正。

(2) 老年人口比例的考量:鑑於年齡為失智症的關鍵風險因子,且盛行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台灣老年人口比例的變動,以及老年年齡層分布的變化,都將對盛行率產生顯著影響。

(3) 研究方法:上一次研究由訓練有素的訪員負責一次性收集所有資料,隨後進行整合分析,以確認失智症與輕度認知障礙診斷。而本次研究採用的是兩階段法:首先由訓練有素的訪員收集基本資料及進行初階認知功能評估(MMSE),接著利用校正過的MMSE分數門檻,篩選潛在的認知缺損族群,最後由受過共識訓練的醫師進行最終的臨床診斷。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但就此二次研究的盛行率結果而言,兩者相差不大。

(4) 失智症類型的認定說明:由於上次研究未涉及醫師的親訪,故無法確定失智症的類型。本次研究有醫師進行訪視,因此提供了關於失智症類型的社區流行病學資料。然而,失智症的類型診斷主要是基於病史與神經學檢查,而非所有患者都進行了腦部影像學檢查以輔助診斷。

3. 根據衛福部的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們該如何理解失智症盛行率的高低,所代表的意義?例如,超過多少數值是高盛行?有可能降低盛行率嗎?

在此次研究中,我們得知台灣65歲以上人群中失智症的盛行率為7.99%,與全球範圍內多數國家相較,此數值位於中等水平,既非太高,也未至於低於平均。需要注意的是,高盛行率本質上是一種相對數值,必須要與那些在醫療品質、經濟水準以及平均壽命等指標上與台灣接近的國家進行對比。否則,若與那些平均壽命較短、居民難以活到失智症的高發病年齡段(80歲以上)的國家相比,其盛行率自然也會顯得偏低。

同樣地,失智症盛行率的下降並非僅與預防措施的效果有關,還與該症的死亡率、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以及老年人口年齡分布的比例密切相關。例如,歐美一些國家在過去幾年中,失智症盛行率呈現下降趨勢,當時的推論是這可能與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年時期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管理改善有關。然而,近期這一趨勢似乎又轉為持平或稍微上升,這可能與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失智症照護的改善、患者存活時間的延長有關。不過做好預防工作,是可降低失智症的發生率。

4. 根據衛福部的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可以推論的限制是什麼?

(1). 二階段的評估,有一些較輕度認知缺損的患者,可能未被篩檢進入第二階段,而使得盛行率較低。
(2). 大型的社區流行病學研究,一定都會受到願意受訪和拒絕受訪者健康狀況可能有本質上差異的限制。
(3). 失智症的類型在社區研究中,會受到沒有接受到完整的實驗室評估,而影響正確度,但只用醫院中診斷的患者,又無法完全代表社區中真實的表現。

利益聲明(Declared interests):本人曾參與此兩次的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


2024年04月05日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陽明交通大學神經學科教授 傅中玲

1. 根據衛福部的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可以推論的限制是什麼?

診斷失智症時,常需依賴醫學影像學檢查及照護者提供的詳細資訊,但這在社區層面的研究中有時難以實現,因此往往只能根據手頭上的資料盡可能作出診斷。此調查極輕度失智症患者占比達17.08%。這部分人由於症狀較輕,診斷結果可能在不同醫師間出現差異,有些醫師可能將其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而有些則認定是極輕度失智症。此調查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利用問卷中的失智症相關量表來篩選可能的失智症病例,它所篩選的方式和第二階段的訪視比率高低,都影響到調查結果的可靠性,也造成推論的限制。

2. 根據衛福部的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們該如何理解失智症盛行率的高低,所代表的意義?例如,超過多少數值是高盛行?有可能降低盛行率嗎?

本次研究指出,65歲以上的社區老年人中,患有失智症的比例達到7.99%,這與2011年的調查數據8.04%大致相符。若忽略研究方法間的差異,可以看到,雖然從2011年的老年人口比例10.6%增至2023年的18.34%,老年人口有所增加,但失智症的盛行率並未見上升,因此實際是略有下降。根據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全球約有4700萬失智症患者,占全球老年人口約5%,顯示我們的失智症盛行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刺胳針》雜誌在2020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約40%的失智症案例可歸因於12種風險因子,包括低教育程度、聽力下降、創傷性腦損傷、高血壓、過度飲酒、肥胖、吸菸、憂鬱症、社交隔離、體力活動不足、糖尿病以及空氣污染等。積極管理這些風險因子,應能降低失智症的盛行率。

3. 目前台灣還有哪些與失智症類型、年齡層、人口或盛行率相關的研究?已知的重要研究結果為何?

1988年,劉秀枝教授在台灣的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各選擇一個城市和一個鄉村地區,針對1469名65歲及以上的社區老年人開展失智症的調查,結果發現盛行率為2%,其中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從1991年到1993年,在台北、高雄及金門分別有三項社區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發現失智症的盛行率分別是1.9%至4.3%不等,阿茲海默病依然是最主要類型。這些研究均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失智症的盛行率會上升,且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2011年,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的失智症盛行率為8.04%,輕度認知障礙的盛行率為18.36%。該調查還發現,失智症的盛行率每五歲呈倍增趨勢:65至69歲為3.40%,70至74歲為3.46%,75至79歲為7.19%,80至84歲為13.03%,85至89歲為21.92%,90歲及以上為36.88%。

4. 在台灣要研究失智症的類型、年齡層、人口或盛行率,需要考量哪些因素?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考量因素:

(1). 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研究的設計、數據收集方法和統計分析技術的選擇,對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這些流行病學調查所採用的工具與方法有所不同。金門地區的調查是唯一採用一階段研究方法,由醫生直接訪談所有的參與者。而其他地區的研究則是進行兩階段研究,首先訪員利用問卷篩選參與者,在第一階段完成後,第二階段則由醫師進行確診。問卷的施行方式、篩選標準以及進入第二階段的受訪者比率,均會對研究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

(2). 人口結構變化:台灣於1993年時,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首次達到7%,標誌著台灣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到了2018年,這一比例已經攀升至14%。不僅老年人口的比例在增加,由於醫療技術的進步,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量也顯著增加。

(3). 生活方式與環境因素:在1990年的調查中,未受教育的人數和現在比相對較多。隨著義務教育的推廣,這一情況已經有了顯著的改善,但在部分地區未受教育的老人仍是問題。空氣污染也被認為是失智症的風險因素之一,其影響程度尚待進一步研究,但值得關注。

利益聲明(Declared interests):本人有參與此次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上次未參與。



SMC是獨立的科學新聞室,也是科學家與媒體的橋樑。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我們在乎公眾如何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也在乎新聞中的科學有無充分的證據。當科學研究成為新聞頭條,我們協助記者找到合適的科學家接受採訪,同時協助科學家說明科學研究的證據。

身為全球SMC網絡的一員,我們遵守國際章程,以多元資金維持組織運作,編輯台決策不受資助者影響。我們不畏科學爭議,站在科學與新聞的第一線,成為科學家與記者的夥伴,共同傳遞以證據為基礎的資訊。

邀請你成為SMC的力量,與我們一起改善台灣的科學溝通方式與科學閱聽環境,撐出更多公共討論的空間。

如果你認同我們的工作,歡迎捐款支持我們。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我們是亞洲唯一的科學媒體中心,世界上第6個正在改變科學報導困境的非營利組織。 我們講究有科學證據的資訊,建立記者、科學家還有民眾之間的連結,一起用科學,創造對話,以及自由民主的資訊環境。 來這裡找我們:https://linktr.ee/smctaiwan
  • Author
  • More

「研究分析全球暖化下兩棲類面臨過熱的風險」專家意見

「親代照顧可以增加後代抵抗高溫的能力」專家意見

「Cell期刊的HKU5-CoV-2病毒最新研究」專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