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冷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中国社会化媒体20年》连载1.1 ‖ 社区、社群、社会化媒体

冷锐
·

当我们在讨论社群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社群”这个词印象中是12、13年之后才火起来的,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特别伴随着微信的诞生出现在人们视线,并且被广泛讨论。

在跟从业者聊天的时候,道出了一个困惑:我们在说社群的时候,好像就是在说微信群。偌大的一个词落到实处就只是微信群,真的只有如此吗?其他地方的人是如何看待社群的?

“社群”是什么,怎么兴起来的,用法是否有发生变化?

“社群”作为一个舶来词,英文是community,最早对community定义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在他的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中,特别探讨了society 和community的区别。

传统意义上,社会与社区的区别

munity在上世纪30年代被首次翻译为“社区”,强调地域和文化属性。而后发展为“共同体”、“社团”、“社群”,含义从地域文化扩延到了基于政治、教育学习、兴趣爱好、宗教、共识等不同原因形成的团体,并且有明显聚集和交流的区域边界。表现为”居于一隅“,一个场,一个空间,因此一开始译为“社区“。

早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社群就广泛的以各种形式存在,对于我们熟悉的社群形式:大学社团、英语角、工作坊、志愿者团体、社区、社会组织……

国内的社群成熟发展较晚,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年轻人来说,甚至直到大学才有了”社团“的概念,才知道原来可以基于兴趣自发的创建一个团体,定期的组织交流。

台湾的社群发展较早,相关的学术讨论也有很多,各种团体形式也更加丰富。大陆有关社群讨论的陌生与滞后跟意识形态具有一定关系。除了兴趣、学习,政治也是社团兴起的普遍原因,有共同的政治诉求和目标的一群人,用机会和油形等方式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在西方是普遍存在的。

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跟健康医疗相关的互助小组也十分常见,比如心理问题互助小组、戒酒小组等等。

梳理概念的脉络,及参考其他区域社群的发展状态,可以发现:社群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社会结构,因为某一相同的目的聚集起来的一群人,基于学习目的、宗教原因、政治目的……

台湾慈济志工在美国

而网络媒体的兴起,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同时降低了团体成员交流的成本,也因为早期网络监管的放松,激发了”社群”这一形态在中国的发展,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因为相同的目的聚集起来。

比如在web2.0时代,早期十分活跃的BBS上,在不同的板块”历史“”文学“”军事“等,人们热切的交流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了网络社群的雏形。哪怕直到现在,豆瓣小组仍然是汇集了喜欢讨论分享观点的人们。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弥补了线下社群发展的迟滞,极大释放并激发了人们交流-兴社的热情

移动互联网视角下的“社群”含义?

自从社会化媒体兴起之后,以微博、微信为代表,企业在平台运营自己的公众号,消费者除了可以购买产品服务之外获得了另外一个身份——粉丝。这意味着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延伸,也为品牌的打造和内涵的扩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流不再只停留在交易环节,而在生活理念等方面产生更多共鸣。消费者追随品牌,因为品牌代表了一种他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

小米粉丝&小米高管

有了粉丝与品牌的关系,自然也就有了聚集的理由,就有了社群形成的要素之一,而要素之二”聚集的区域“则由社会化媒体平台提供。从这个角度,微博这样的形式可以满足粉丝的留言和粉丝之间的互动,而微信则提供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深层互动、提供即时服务、信息留存的可能,这也是social crm(社会化客户管理)的基础条件。

除此之外,群这样一种qq时代就具备的形态在移动互联网的条件下被发挥壮大,社群的维系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呈现为随时随地的互动中。这一突破既为营销从业者提供了更好的与消费者的touch point,也成为了社群的最主要的载体——活动和交流的“场”,微信群也因此成为了社群的狭义代名词。

站在企业主的视角,如何运营社群将会在后面的章节具体介绍。

在互联网用户的视角,基于兴趣爱好、学习交流、职业行业等聚集的团体也在各大social平台扎根,从bbs到博客空间、人人网、微信群,不一而足。同时,线下社群也在近几年有了蓬勃的发展,小区的物业委员会、志愿者组织、青年空间、戏剧工作坊……

北京706空间线下活动

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从咖啡馆到各类先锋书店,不定期举办各类文艺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某种场地+内容/活动运营的形式更丰富了线下交流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的创造了从线下活动诞生出来的各类兴趣社群,完成了线下活动-线上扫码入群,线上交流、活动预告,线下活动重复参与的闭环

当然,社群组织者也常常感到困扰,纯粹的线上交流,群活跃度降低,无关信息泛滥,慢慢偏离了社群最初的设定,导致人员的流失。如何保持社群的新鲜和活跃度,什么因素决定了社群的存续时间,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之后的章节有更详细的介绍。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