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溃败和互害的根本原因是儒家价值不适应现代社会

陈家梁子
·
·
IPFS

吴国光先生有感于近年来和近期中国社会连续发生在普通人之间的恶性互害事件,写下了“中国大面积社会溃败的政治根源”一文。指出中国社会已呈现出大面积的社会溃败。他写道,

所谓社会溃败,就是社会的文明规范越来越不起作用,人们在言行中相互加害的因素和效果持续增加。其中,“社会”这个形容词,说的是这类“互害”现象出现在大体无关具有强迫本质的公共权力和利益分配的经济活动的领域内,主要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之中。

并认为导致中国社会大面积社会溃败的根源在于专制制度。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社会的互害现象自古皆然,古代社会,毛时代也是如此。但改革开放以来,互害现象确实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早在十多年前,三鹿毒奶粉等有毒有害食品泛滥成灾就足以说明中国社会处于大面积互害和溃败。十多年前的恶性刑事案件也不少。但当时的网络传播效应没有今天这么大,手机客户端还未普及,局限于PC端,更没有现在人人可创作和转发,煽动性和传播性极高的短视频。社会事件的扩散和影响的范围没有现在这么大。

要说原因,当然专制制度是加重互害和社会溃败的重要因素。但我以为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儒家“亲亲尊尊”的价值观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陌生人之间的高频交往。如果说专制制度是根本原因,那专制制度建立和持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当然还是这个群体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决定的。

至今为此,中国仍然还是一个儒家社会。儒家“亲亲尊尊”的价值观仍然是中国社会人际交往和制度安排的基本准则。儒家经典《中庸》对“亲亲尊尊”解释得非常清楚,“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尽管近现代儒家遭受到批判,但“亲疏有别,贵贱有等”一直是中国社会运行的深层次规则。

古代社会和毛泽东统治下的计划经济时代,人际交往以熟人为主,陌生人之间交往少。古代社会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村里,外出很少。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圈子也基本局限于生产队和单位之内,都是熟人社会。如果不考虑阶级斗争,人们之间互害现象比较少。但出门在外,不管是古代社会,还是计划经济年代,比现在凶险得多。行走江湖,一不小心就会被孙二娘做成人肉包子。而市场经济和交通通讯发达的现代社会,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是主要的。所以互害事件频繁。一个村一个村地制造有毒有害食品。铁链女受迫害,同村人不仅相互包庇,还共同一致对外。这就是儒家“亲疏有别”的规则在起作用。西方国家也有“铁链女”这样的案例,但如果被邻居发现了,则会报警,而不会包庇。

并非人心不古,道德滑坡,而是社会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儒家的道德准则对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没有普适的要求。在儒家理论中,陌生人就是非人,怎么伤害都不违反道德。这与基督教的道德准则不同,基督教认为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相互之间,不管是不是有亲缘关系,熟人关系或不认识,都应当平等对待。当然,人们总是对亲人和朋友更好,但基督教保证了对待陌生人有个底线。虔诚的基督徒做了伤害陌生人的事,会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因而在道德上有很强的约束力。但在儒家社会,伤害了陌生人、损害了陌生人的利益,是不会产生内疚和负罪感的。

客观而言,现今中国人的道德水平高于毛时代和古代社会。南京法官判罚扶老人的年轻人,并不是现在人们不扶老人的原因。还是因为老人是陌生人,才不会去扶。老人是认识的人,一般都会去扶。过去熟人社会,老人倒地,遇着熟人的机率大,就会得到扶助。现在机率小,就没人扶。当然总会有个别好心人,不管认不认识,都乐于助人,但毕竟是少数。南京的判例只是给了许多人不扶老人一个借口。实际上,没有这个判例,许多人也不会去扶。

当然专制制度的掠夺性,导致民众的生存资源更为匮乏,为争夺生存资源,加重了民众之间的互害。但专制制度本身得到了民众支持、默许和顺从,不然专制制度不可能建立和持续。

2024年5月20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