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懷舊旅遊書與旅遊節目,與那些年的旅遊回憶

蔡凱西
·
·
IPFS
·
你的幸福不是你的幸福
圖片由Canva製作,書影擷取自原著

寫博論卡關的撞牆期,徘徊在開架間,瀏覽與研究不是太相關的材料,轉換一下氣氛,無意間發現了李、謝二人,在主持旅遊節目時期出版的著作。

上個世紀收看旅遊節目的同時,從各大報的影劇版也能閱讀到,記者持續追蹤幾位主持人與外景團隊探訪世界各地的行蹤、棚內動態,與個人生涯規劃等報導。當年或許曾經由媒體得知,李、謝二人出書的消息,只是印象不深,遂漸從記憶裡淡去。

直到以旅行史作為研究主題,遊逛書架發現這幾本早已成為資訊過時的懷舊旅遊書,翻閱內文,則有種穿越感,走進了早已回不去(也不想回去),那段大眾海外旅遊風氣在台灣起飛的旅遊史,也勾起部分當年與家人出國旅遊,好壞經驗參半的回憶。


現今各家商銀鎖定經常出國的民眾,發行專門累計/兌換航空里程或海外購物優惠的信用卡,不消說琳瑯滿目。而回溯至90年代,謝書中提及海外支付方式的選擇,當年還只有運通、花旗與聯合信用卡中心等少數幾家發卡的金融單位。

當時的信用卡,也不是每個旅人皆能,或皆願申辦,而攜帶大量現鈔,又有一旦遺失難以追回的風險,謝書裡介紹的旅行支票,曾是一度作為出國消費的支付熱門選項。

旅行支票示意圖(Photo Credit : Wikipedia)

看著書頁裡的旅行支票,想起懵懂隨父母出國的那些年,學著習怎麼看懂票面上的各項訊息,與使用方式。例如要抄下每張支票的號碼,號碼得與支票本體分開保管,以備向發行單位辦理掛失補發使用;在國內購入支票後,先在一處簽名,待國外使用支票付款之際,於票面另處再簽名。

千禧年前後,曾陸續赴美短期遊學與旅行訪友,因為使用旅支已看似熟門熟路,引起旅伴的好奇,還不是因為以前出國,都有注意在看大人怎麼用支票阿!進入21世紀,結匯與支付方式越來越多元之後,旅行支票再難維持支付的優勢。

碩班畢業,正值本世紀第一個10年的後半,跟友人約了一趟出國,對方仍未放下使用旅支的習慣與偶包,以至於商量行程的時候有了點小摩擦。拜託喔你也幫幫忙,以前好用的東西不代表現在也好用,如果在可以安全方便使用現金的國家,當然直接用現金阿!

然後,不久前的2020年,曾經最好用的旅行支票,也就是美國運通,宣告停售,成為時代的眼淚了。


謝書裡還提及了機艙內吸菸的禮貌。上個世紀的90年代,機艙禁菸雖已漸成趨勢,但艙內仍會區分禁菸與吸菸區。報到的時候劃機位,地勤會詢問要劃禁菸還是吸菸區的位置。吸菸區通常會設置在機艙後段的座位,與非吸菸區當然是完全不分菸,只會用布簾隔起來。

不要在禁菸區點菸,曾是搭機時應有的禮貌。1995年,台灣的國籍航空也強制全面禁菸了,這種奇怪的禮貌也不復存在。全面禁菸的前一年,我隨家人去馬爾地夫旅遊的BR班機上,就已是無菸機艙,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只是,機艙強制禁菸之後,很多菸槍再也不能跑去吸菸區「哈個一口」,尤其像馬爾地夫需要飛行7小時以上的航程,大概會是很要命又焦慮的情緒,歐美線就更不用說。


話說,當年會被大人帶去馬爾地夫玩海島渡假村,也是因為有旅行社主推馬國觀光,與電視台旅遊節目合作,邀請主持人去拍代言CM。那些蔚藍、白沙與浮潛的畫面天天在銀幕上放送,燃燒起大眾的度假憧憬,包機機票買好離手,我就這樣跟風去了一趟。

甚麼?問我馬爾地夫好玩嗎?嘿嘿嘿!

大人花錢帶小人出國,其實孩子沒甚麼選擇權。儘管航程7小時,現地與台灣有3小時的時差,不包括在套裝行程裡的花費頗為可觀,總之,去一趟所費不低,沒有懷抱感恩的心,會被說不知惜福,因為別人家的小孩寒假去的是馬祖,我去的是馬爾地夫。但是所謂的「好玩」其實跟原本的想像,存在蠻大的落差。

當時有個度假村的房務,對我們家帶去打發時間的掌上型俄羅斯方塊遊戲機很有興趣,希望我們可以送他。不知道對方哪來的勇氣,覺得遊戲機可以他想要,我們就願意贈送。梁靜茹當時還沒出道呢!


旅遊節目及其女性為主的主持群,在可視、動態的旅遊資訊,相對不是那麼多元的時代,扮演了引領觀眾通過銀幕,凝視異國風情,進而啟蒙部分大眾,將遠走高飛付諸實行的重要角色。

而在那個國編版課本尚未退場,地理其實是歷史,歷史其實是小說的年代,旅遊節目的影像呈現,搭配知識性的問答遊戲,對魯蛇我而言,適時補充了如死水般,久讀會讓人厭世摔書的教科文,所欠缺的動態視覺,與異國實景畫面。

旅遊節目曾經作為一條魯蛇我,開眼看世界的一小扇窗口,也藉著這扇窗口,曾偷偷編織著自己的旅行夢。但豐滿的理想,終究得強碰成人世界骨感的功利現實。

你看看他們,那麼會讀書,英文也那麼好,學著像他們一樣,以後才能常常出國旅行喔!

對我家大人來說,當年旅遊節目裡,幾乎清一色高學歷(當時大學畢業就是高學歷囉)兼具優異外語力(通常指的是英語)的女主持人們,則變成鼓勵女兒在升學主義體制中,複製貼上的秀異樣版。

刻意以未來能否取得「不是在XX就在在前往XX的路上」的免許,引導孩子服膺升學主義的意識形態,至今來看不過就是教養的「話術」(ㄏㄨㄤˇㄧㄢˊ)。

photo by Cathy Tsai

拿著一根人參(胡蘿蔔),在兔子面前揮阿揮,至於要不要讓兔子吃到那根人參,從來就不是重點,吸引兔子朝自己指定的路徑跳過來,才是真正的目的。

說穿了,旅行免許的願景,不過就如同那根人參,大人意圖用以來引導孩子,活成他們認為成功又理想的人生:

一個女生按部就班通過每道升學窄門,大學最好是頂大(也最好到此為止不要再讀上去)→有個穩定的薪資(ㄒㄧㄠˋㄑㄧㄣ )與職涯→在職場挑選(ㄕㄡˋㄌㄧㄝˋ)結婚對象→走入家庭→生兒育女,讓長輩含飴弄孫→以下省略五十萬字。

過往的學業表現,與未來的旅行免許,從來都是兩回事。經歷成長的拉扯與戰爭,及每趟只不過短期的出走,轉換氣氛,尋找書寫的動源,都要被「阻刻薄們」的酸言酸語放大檢視,質疑著我的自私又違背「社會眼光」的生活方式。

當年說好的幸福呢?欸不是!誰說那是你能要的幸福,照著上一代的期望,過上一代期望的人生,給上一代想要的幸福,上一代的幸福就會是你的幸福,長輩還不是都為你好。


90年代旅遊節目的女性主持群,皆擁有嫻熟外語(英語)的能力,多少也形塑了大眾將外語能力幾乎等同旅行能力的印象,不會英語/不敢講英語的話,那就抱歉喔請跟團。

那個牙牙學英語的年紀,被大人帶著出國旅遊的孩子如我,經常被耳提面命,上了飛機就要跟空服員講英語,No Chinese!Coffee?Tea or Me?這樣才能拿到毯子或旅行包喔!

隨著網路的暢通、翻譯軟體的普及,足以跨越異國的語言之壁,會講/敢講當地語言,當然行動更方便,但一竅不通或講不通,就善用機翻搭配肢體語言,也能夠到處趴趴走。

如果某一年我在青森,像操著濃重津輕腔的老伯問路,講的是英語,而不是努力用破日文跟手勢表達我迷途的危機,他應該不會想理我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蔡凱西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misiaa2001@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京都宇治:平安時代王朝顯貴的比佛利山莊

盤點1980年代的日本話題商品

三個版本的契訶夫旅記:《薩哈林旅行記》、《薩哈林島行旅》、《薩哈林島:契訶夫旅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