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蒼鷺與少年
最後,宮崎駿在他倒數不知道第幾部動畫,端出了一碗姊妹丼。
首映前沒有預告,沒有任何宣傳,某種程度上或許表示宮崎駿不想讓任何形式的剪接、斷章取義來引導觀眾看電影時的既定印象,而只是想讓觀眾一次性接受他在動畫中呈現的所有意境與劇情,搭配動畫本身相對發散的劇情走向與主題,也許他期望著讓觀眾在看完整段動畫後能得出屬於自己的感悟。那麼去猜測「宮崎駿想要表達怎樣的主題」,可能反而偏離了他的意圖。(話說回來,剛剛整段話正是在「猜測宮崎駿想表達怎樣的主題」,所以基本上也可以視為整段都廢話?)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電影、動畫就是在講一個故事,故事一定有個主軸,而《蒼鷺與少年》的主軸是個喪母的少年在經歷了一場生死界間的冒險後領悟死亡意義並讓生命延續的故事,這是我眼中的《蒼鷺與少年》。
其實如同我開頭說的,從我的觀點來看,也許宮崎駿只是想讓大家各自發展出自己對動畫內容的理解,拼湊各自的故事,而他所做的就是安插許許多多的線索讓大家去延伸解讀。看電影時或多或少的想腦補到底為什麼主角真人的日文是まひと?主角性格的確相當認真嚴肅,甚至印象中整部片他都沒笑過?但長久以來對日文的刻板印象,總讓我覺得這個名字的選用或許有甚麼諧音梗或延伸意義,甚至每個角色的名字或許也有它們背後的意義。
另一個有趣的是下界中的鵜鶘,平常人們印象中的送子鳥,在動畫的下界中卻成為了扼殺想投胎的生命的兇手;平日看起來無害、和平的鸚鵡,在下界中卻搖身一變成為有點像是信奉軍國主義的武裝勢力;試圖創造一個和平世界的主角舅公,憑藉自己的想法將這些生物帶進他構築的世界,卻反倒改變了他們的本性,而且自己也疲於維護這個搖搖欲墜的脆弱世界,還要期待後世子孫能夠認同自己的理想並接手維持。這或許已經超越「強摘的果子不甜」這句話了,單靠一個強人所形塑的世界與體制,終究會隨著強人的衰亡、無以為繼而凋零。而這樣的解釋,也讓我產生了一種彷彿看到吉卜力工作室現況的錯覺,由兩大神人創造出的夢幻動畫世界,在數十年期間帶給許多人無以取代的回憶後,卻逐漸因為後繼無人而讓整個世界開始崩解,工作室被收購,雖然還不能肯定由宮崎駿與高畑勳打造的夢幻王國即將毀滅,但將會呈現相當不同於以往的風貌想來也是可預期的。
跳脫出發散劇情帶來的疑惑,令人佩服的是動畫的作畫品質與意境,開頭真人在接近火場時,隨著火場熱氣而蒸散扭曲的線條,彷彿讓人由視覺感受到火焰的熱力;中段關於下界的幾處場景,以油畫方式呈現出有別於現世的景象,提醒觀眾世界觀的轉換之外也展示了工作室的畫工實力。而且從小到大,「宮崎駿動畫」實在是太響亮、太印象深刻的招牌,即便他近來不斷地傳出想退休的聲音,能在大螢幕上再看到新作品,仍舊覺得由衷的感動。
老搭檔久石讓卓越的配樂,為動畫各處增添了許多趣味,「宮崎駿、久石讓」這樣的組合不知道還能看幾次。而片尾米津玄師的片尾曲《地球儀》或許也是看完動畫一臉霧水的觀眾坐到最後的理由,歌詞隱約帶出了故事的主軸,隨著米津玄師特殊的嗓音,讓觀眾最後一次回味剛剛兩小時發生的一切。整部片尾曲與演職員表名單的藍色背景,或許也象徵一大片留給觀眾自行解讀的藍色窗簾,這當然只是說笑,我根本不知道日本是否也存在「藍色窗簾」這種說法。
火美與真人最後的對話一閃而逝,資訊量太大、節奏匆忙的片段讓人沒有時間細想其中的意義,但背後「這種形式的道別,是為了達成與你在現世早已注定的相遇」的這層隱喻,卻令人感到意味深遠,不斷回憶這幕場景,思索有關生離死別的意義。
也許海外上映考量原名與同名書籍的重疊性與不相關性,而改片名為《蒼鷺與少年》。多少覺得日文片名《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更貼近整部動畫所試圖呈現出的觀點:「你想看到怎樣的故事?」只是猜測,我不知道宮崎駿有沒有試圖塑造一個真能讓各個觀眾隨著他們的生命歷練得出不同體悟的作品,而如果他對這部動畫有這樣的野心,也不知道推出來的成果是否達到了這樣的高度,但我想能這樣自由揮灑畫筆勾勒出自己的理想與意境,完成作品的那一刻,就已經無愧於「大師之作」的美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