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婚禮.殤逝(上)

高原萬里
·
·
IPFS
·
Photo by Atul Vinayak on Unsplash

2020年10月就要過完了,先祝大家一句:萬聖節快樂!

人說「十月驚奇」,今年肺炎又加美國大選,這個四字詞近日聽得特別多。「十月驚奇」通常都是指政治上的事,我今天沒有心情寫時事文,2020年10月對我來說,在私人層面上絕對是讓我覺得「庚子年」這迷信也許真有其事的一年。

愛在瘟疫蔓延時

10月10日,參加了一場婚禮。

在武肺流行的情況之下,有一些場合你真的是不太想去的,例如由年初就開始不時會聽到的婚禮大爆發,那些報導上了新聞,大部分看的人都對中招者不抱同情,甚至覺得他們愚蠢和自私,在某情度上,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如果新娘是你的好友,而你又是她的證婚人選 №1 時,要推掉真的是很困難。

朋友的婚期本來定在6月,Online 請柬發出時,武漢肺炎是超級遙遠的事(好像還未去到香港),她還再三叮囑我一定不準去旅行,那時誰會想到原來之後全世界都不可以去旅行呢?2、3月歐洲第一次淪陷,朋友唯有含淚把婚禮擱置。可是歐洲的情況相信大家都有些理解,就是所有國家一等到夏季疫情放緩,就通通都逼不及待地開城,英國政府為了救飲食業還出了一個 Eat Out to Help Out (EOHO) Scheme,堂食每人每餐消費可享 £10 折扣,英人大舉外食,夏天一過,感染數字當然會好像火箭直線升空一樣的大大增加起來。

之前叫停了的婚禮也在夏天開城後重新舉辦起來了,朋友排到了新的日期:2020年10月10日,即是 20201010,朋友是東亞人,跟我一樣對於這麼完好的數字有一定的執著,當然,因為肺炎,她在韓國的親戚朋友都不能來了,她給我發電郵時,用辭也很小心:希望到時的感染數字會回落很多,讓你可以安全出席。

老實說,我在心底裡是有偷偷地期待過婚期至少可以延到明年的,甚至有一點埋怨,啊為什麼你們不能體諒一下參加者的心情,改到武肺受控之後呢?可是轉念又想,新郎的父親年事已高,武肺疫苗又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的,那個爸爸可以等多久?其實英政府對於婚葬也出了很詳細的安全指引,賓客(連主禮者、新人和證人在內)不可以多於30人,之後的餐廳也事先聲明一枱只可以坐 6 個來自同一個 household 的人,而且全程只有上洗手間時才可以離席,等等。

朋友給我們新的婚禮日期是在8月,她說她期待疫情會好轉,這種期待當然落空了。踏入10月,英國每日確診數字已經過萬,就在婚禮要舉行前的兩個星期,政府宣布了新的 Rule of Six(即 6 人限聚令),婚禮人數降至最多15人,如有人不戴口罩出席,婚禮會被即時取消,餐廳也改成了一枱4人。

Reception 方面我倒沒有什麼壓力,因為一早就跟朋友說了「我們目前還不想外食」,也得到朋友的體諒;婚姻註冊那一環我也不怕,因為流程跟香港差不多,15 分鐘就完了,只要我不走近不認識的人,感染機會大概不會很大。

問題是從我家到朋友家附近的註冊處那程路。

我住倫敦北,朋友住倫敦南,我沒有車。當然可以選擇租車,不過我自從2012年拿到駕照之後,只開了3000公里左右,而且大都在郊外,突然要我開車穿越倫敦市中心最繁忙地帶(從我家到她家只可以這樣走),我怕我中武肺之前已經出意外入院;我也有想過的士或 Uber,可是的士司機十之八九不戴口罩,因為司機位後裝了透明膠的屏幕,他們覺得已經足夠了,問題是那個屏幕是有開口的(用來刷卡收錢),Uber 司機會戴,但未必戴得正確,車情 80 分鐘以上,很危險!所以只剩下巴士 → 地鐵→火車一途。即使我用走路來代替巴士那一段,最大的問題是地鐵,倫敦地鐵除了Circle/District/Hammersmith & City 之外,幾乎全都沒冷氣,只靠風扇在地底深處通風,即是車頭車尾都永遠吸著同一啖氣,不斷循環。再加上倫敦地鐵全世界最古老,即使是前武肺時代,再怎樣客氣也不能說它乾淨,要我在每日確診數字過萬的情況之下跑去搭地鐵⋯⋯原諒我沒有這個勇氣。

在千思萬想之下,我們擬定了一條曲折、但比較安全的路線:就是一大早趁地鐵沒有很多人的時候出發,只搭四個站(共8分鐘車程),然後「行路」去倫敦市中心查寧閣(約1個小時多一點),然後再轉火車(18分鐘,火車可以開窗),再步行至婚姻註冊處。本來有瘋狂地考慮過要不要完全不搭地鐵,可惜後來實地勘察過後(行到腳板長水泡)發覺太異想天開,所以最後還是搭了小小地鐵,不要小看那四個站,足足省了我們1個小時的路程。

婚禮當天,我們戴了 BFE>99% 的口罩,波鞋上陣,高跟鞋放袋中到場再換,還帶了酒精抺布、搓手液,當然還有乾糧和水,明明是參加婚禮,怎麼搞到好似上生化戰場似的?

去程的時候不管是地鐵和火車上都沒有很多人,而且乘客大部分有戴口罩,已經很久沒有見到倫敦市中心了,看到時心情也不自覺地好起來,路程也不算太辛苦,因為自從 Lockdown 1 以來,我們就養成了常常走路的習慣,以前懶,15分鐘去車站就喊苦,現在行40分鐘去買麵包也只是等閒。唯一計算漏了是當天的天氣,早上氣溫只有9度,走路時身體會變得很暖和所以問題不大,可是一坐下來休息就冷到入心入肺。

到了會場,參加者要先登記(日後如果有人中招 NHS 就會根據此名單抓人),然後在露天停車場等候。中午12:15,人齊,會場的職員守住門口一次只放一組人進入,入去第一時間就是被職員監視著洗手,洗手間只開放用來洗手,不準辦事,洗手後才可以進入禮堂。根據事前寄過來的指引,原本所有人都要站著的,到場時卻排好了座位,座位的間隔比武肺之前寬,但也沒有很寬,就只是隔了一個位的程度,幸好所有參加者都乖乖地戴著口罩,禮堂四隻窗都開著,連結後花園的後門也開著,雖然有點冷,但通風良好。

行禮的桌子很大,桌子前面隔了一小段距離的地上貼上黃線,指明不可逾越,所以新人/證婚人和職員之間大概有 6 呎的距離,想拍照的,就要去到後門旁邊,那裡的地上也加了黃色圓形標誌,指定攝影者只限1人,並要保持2米距離。

一切都安排得妥當,我在場時也不會覺得不安全,如果要說有什麼不滿的地方的話,就是註冊處的職員明明事前提醒所有人要戴口罩,又說什麼如果有人不戴的話就會取消婚禮這種帶恫嚇性的話,可是當天處裡所有職員沒有一個戴口罩,接待處的人沒有、守衛沒有、連帶領儀式的兩個女職員也沒有。他們也許覺得賓客們如果都戴著,自己就很安全吧,可是這樣做對新人和參加者真是有點失禮,而且如果你們有事,染到賓客怎麼辦?

儀式一下子就結束了,輪到證婚人簽名的時候(我第一次幫人證婚,朋友如此看得起我,實在有點高興),新郎那邊先簽,等他離得遠遠之後才到我,用來簽名的筆都是一人一支(新郎新娘可以共用),主禮的人很想我們簽完帶走,可是最後全部都由職員處理掉了。

簽名中

在前武肺時期,結束後新人和賓客是可以留在註冊處的後花園拍紀念照的,可是現在不準了,所有人得立即離開。我們一行人回到露天停車場,還好那裡空矌,又有幾顆綠樹,大伙在那裡拍了一些照片,接下來就是 Reception。幸好之前我們已經說了不參加,因為所有人都開車,如果我們又用走路的方式,到餐廳又要 30 分鐘,到時大家都在吃 main course 了吧。

回程的路跟去的時候一樣,氣溫在中午過後上升一點了,所以走起來沒那麼辛苦,唯一不幸的是那時已過中午吃飯時間,火車開始擠,完全無法保持 2 米距離,市中心也有不少人在逛街,之後我們又走了一個小時以上的路才回到北邊,爬上地鐵時,波仔和我已經累到無發開口說話。

結果那天我們一共走了12 公里,早上8點多出門,下午3點過後才回到家,因為婚禮前幾天才出門勘察過路線(另外走了10公里),所以那星期超累。

雖然累,但奇怪地感到很開心,一來是一件讓我們擔心的事終於完成了,放下心頭大石;二來是看到朋友拉埋天窗,開始兩人關係中的新一段旅程,覺得很安慰,這反應令我覺得有點意外,因為我是一個不注重婚禮的人,波仔和我也是簽紙算數,為什麼那天看到朋友結婚會有這種感覺呢?最直接的原因大概是肺炎吧,在這種時期很難見到朋友了,現在還可以看到他們展開新的一頁,無論如何都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另外,朋友是我在這邊讀 Master 時的同學,跟她的英國人 Partner 一起已經十年,通常這種關係的情侶都會一早就結婚以方便申請在英國居留,我朋友卻沒有,她是由學生簽 → 畢業生工作簽→Partner Visa(跟法定伴侶Visa有出入)這樣一路走來,花了七年以上時間才在英國拿到永居的,拿到了之後才想結婚,為什麼要這樣大費周章呢?這種做法香港人一定會說沒有效率。我沒有多口問,他們這樣做自然有他們的理由。

之前明明那麼害怕,不過我很慶幸自己最後還是出席了,朋友看來也很高興見到我們。

好像在瘟疫中看到一點正常的人生,好像看到了希望。

可是這充滿希望的感覺也只持續了兩天,10月13日,另一個朋友傳來噩耗,讓我一時間陷入了對人生的壞疑。那人是我的大學同學,莊友,上年來倫敦時我們錯過了,我還說今年(2020年)秋天我打算回港,我們到時再約?她說好呀。沒想到就這樣不再見了。

本來打算用一篇來寫完的,因為文章變得又有點長了,所以只好分成下篇再繼續。


後記:

這篇文章寫到一半的時候,手機剛好傳來 notification,英國累積確診數字已過100萬。剛剛 Boris Johnson 開了記召,由下個星期四開始,再次全國 lockdown 一個月,不過今次學校會持續開放。昨天去買麵包回來途中,看到公園外有人用白漆在地上寫著「FUCKING 2020」,啊,果然是庚子年,而且看樣子會計舊曆。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高原萬里香港人,居英國,好遊牧。不想繼續因為生活而遠離文字,現在又努力重新執筆中。沒有了不能活下去的東西有:蝦子餅、咖啡、小說、旅行和麵包。
  • Author
  • More

【小說】伊甸的天空(完結篇.下)

【小說】伊甸的天空(完結篇.上)

【小說】伊甸的天空(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