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仨仨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观《美国工厂》纸糊的随笔

仨仨
·
来自《美国工厂》

首先非常推荐这部纪录片,有故事、有矛盾、有思考。

其次看完了想留下一点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感受,供大家一起讨论。

好工人vs坏工人

这个片子极力体现的一个核心矛盾,也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与左翼的一大争论,就是工会是否只会留下坏工人,让好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片中由美国工人(尤其年轻人)自诩自己为好工人,抛出这种论调。但也有工会的支持者因为支持工会而失业后黯然神伤,认为自己也是好工人,只是希望更有保障而已。工会呼吁者不断强调,我们要有权益,船也不会沉,这两者是可以同时成立的。

workplace是个不讲情义的地方

让我特别感慨的是一个美国失业几年的老先生,从完全不懂玻璃到被Wang不断教而学会,在大家都在抱怨工厂的时候,他还在说Wang就是我的亲兄弟,很喜欢中国。但是两年半之后,他还是因为操作速度过慢被开除了,那时候Wang全家已经移居美国,妻儿一起搬进了大房子,那是那位下岗工人的”美国梦“。

中国年会上哭泣的白人

白人管理者来中国学习经验,参加年会,全程非常shock,看到集体婚礼的时候踱步出门哭了。“我们是一个……大星球,一个……有些分裂的世界,不过却是一提的……今晚就是一个例子。”

网上对于他为什么会哭有很多解释,有的是说被集体主义感动了,有的是说回忆起之前有工作时team building的时光。我觉得能说出这种话一定是culture shock。说实话作为一个左翼,我看年会也很shock,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legitimacy,一种对西方注重个体人权的人来说很新的逻辑。

大家辛辛苦苦强制加班没有自己的时间一年,一年之后在台上欢歌载舞感谢科技发展国富民强,歌颂劳动兢兢业业的高尚,甚至要搞一场集体婚礼,个人生活中的所有significance都要集体来见证,然后大家非常开心。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像中国工人这样傻乎乎的相信给给别人赚钱,给“集体”(其实是另一些个人)做事,是高尚荣誉的,朴朴实实,只要能说服自己,都挺好的。在和美国的对比中他们的这种legitimacy好像确实成立了。这个场景彻底shock到了这位白人,也shock到了我。

最后,一点自我对话

我觉得我比较想讨论的是美国在拼工厂的时候为什么会输,以及资本运作的逻辑到底是什么。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活生生的个案,可以为我们思考这一个问题增添血肉。

我常常觉得,任何商业模式的选择都在玩一个天平。天平的一端是利润,另一端是人权。中国如果能利用自己的低人权优势,资本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在自由市场中就不会选择薄利高人权的美国工厂。劣币驱逐良币,只有美国的人权降下来,成为“好工人”,才能再次赢得工作。

问题一:偷懒是否就是坏工人?

在和中国工厂管理者交流的时候,美国工厂的管理者说,没错,我们就应该用胶带封住我们工人的嘴,他们总是聊天,但可惜我们不能。我们的工人和你们很不一样,美国的工人不是造玻璃的,而是拿工资的。

我觉得说白点,美国工人知道,不经过一个bargaining的民主化的过程,他们不会是”造玻璃“的,根本就确实是为了拿工资。中国人相信自己是”造玻璃“是因为他们没有想过,不知道造出来的玻璃不是他们的,以及就算他们知道,他们也什么都做不了。

问题二:美国不是发达起来了么?咋被中国整这么惨?

中国整的是美国穷人。美国社会不平等是非常严重的,资本逻辑下的经济发展一定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的发达一定会伴随部分个体的牺牲。

美国中产及以上,用这种劣币驱逐良币法,可以动摇到么?现实来看好像没有动到,可能和他们的技术能力以及professional network可替换性弱有关。但是理论上,低人权优势,只要技术水平一样,在各行各业都是有竞争力的。That's globalization.

中国现在某些大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了,低端制造业工人消费不起当地的经济了,产业转移,他们留在深圳也是死路一条。中国已经低人权了,东南亚可能既低人权,再生产又便宜,产业就又转移了。每一个发达社会里都会留下这样一群带着资本之恶吻痕的,被诅咒的肿瘤。

问题三:那咋整,世界会更好么?

工会与劳资谈判的道路。福利国家的道路。合作社化的道路。继续学习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