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记点】关于色彩
从色彩的出生开始,源于光源的反射
日常我们所见的颜色都是反射发光,但是屏幕是另一回事,是自发光
但是这都离不开 光源 ,人眼对于色彩的认知来自进入(反射直射xxx射)人眼的光线(人脑的处理)
物理上光是一种波,那就有其频率,但我们一般讨论频率的倒数,也就是 波长
由于人体感知器官的有限,所以能处理的波长有限,所以这个上限和下限包含的区域就是人眼可见的色彩区域,下边算是紫色,所以低于的是紫外线,上边是算是红色,所以高于的是红外线
以波长为依据的讨论到此为止,因为这么讨论有点反人类,而且算光具体到色彩的能量不是那么方便,所以就有了一个叫 分光光度计的玩意…不细说了
而且人眼接受色彩的机制也很复杂,唉 进化、
比如说相对亮度感知(暗环境一开始看不见,后面慢慢适应;之后回到高亮环境,会格外刺眼)
比如人眼HDR (动态曝光)
比如人眼感知亮度和感知色彩的细胞是分化的,前者的失常(比如闪光弹)会导致整体视觉的失常。后者则对 红 绿 蓝三种波长区间(彼此有交织)进行特化感知, 之后进行后续……
由rgb 自然而然我们会想到 xyz, 为了方便,我们会自然而然想象一个均匀的rgb空间,但是 emmmm 实际如果直接用rgb表示这个空间,实际上稍微有点扭曲和不规则的,为了规范好看,往往做一个变换
但是实际还是不太美观,于是有时候还会归一化 压缩到 0 - 1
最后的效果就是色域马蹄图 (CIE 1931 color spaces)
但其实还是不是很均匀的,左上(绿色部分)平滑但是右边变化很快
落地到实际应用,计算机选取的颜色值实际上还经过了一层处理,人们降低亮部的采样数来节约磁盘空间——或者说,在不增加数据量的前提下,分配更多的采样数给暗部以提高可辨识精度
我们可以视作一种编码,具体操作就是 对这些相机捕获到的光的信息开n次方根(n即gamma值,一般取1.8~2.2)
这就是 gamma :其作为一种色彩采样方式 而不是色彩空间
gamma = 1 是均匀采样
但Gamma值=2.2是一种业界标准(历史原因)
反向操作就是开 1/gamma 次方
对于一个 sRGB的定义
色域
白点
gamma
sRGB是一种最常用的Color Profile,是微软联合惠普等厂商联合制定的色彩标准。
RGB 和 CMYK 和LAB
前面说了半天其实都是RGB,但是如果你接触过一些线下物料的制作,可能听说过CMYK
主要是因为屏幕发光机理和物体反光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自发光,后者的反光
自发光物体的显色原理:从黑色着色,叠加的极限是白色
而我们线下打印印刷的油墨主要是四种:
cyan 青色
magenta 品红
yellow 黄
Key 因为油墨显色能力的局限性,额外引入的黑色油墨key
这也就导致了两种模式下色彩的差异,也是色差,我们可以通过转换模式来用屏幕模拟线下打印的效果预览,但始终存在某一限度的差异
因为色彩范围不同,色域不一样
比如我们虽然是CMYK 的文件格式,但是我们看到的始终是屏幕的显示(自发光显色)
没有印刷前 可能都不是真正的CMYK (
关于线下物料的色彩再提两种:
专色 :不依赖调配直接准备颜色的油墨
比CMYK色域更广,甚至比rgb广(比如荧光色)
但是需要与制作方沟通
有时候送制作的文件会把刀线、折叠线、辅助线的颜色设置为专色——防止被错误印刷出来
潘通色
国际通用的标准色卡。中文惯称潘通。PANTONE色卡是享誉世界的色彩权威
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专色
借助实物色卡沟通
前两种都是比较熟悉的色彩空间,但是说实在的,LAB我是真的第一次知道
CIELAB色彩空间,也称为Lab*,是由国际照明委员会(缩写为CIE)于1976年定义的色彩空间。 它将颜色表示为三个值:L* 表示感知亮度,a* 和 b* 表示人类视觉的四种独特颜色: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
为什么ab两个字母表示四种颜色了
其实A是表示 从绿色到红色的分量,B是表示 从蓝色到黄色的分量
这种设计是基于人眼的色彩感知机理进行设计的,也更容易调整:想要调节亮度就调节L通道,想要调节只色彩平衡就分别调a和b。
但是没法避免(Helmholtz–Kohlrausch effect):其实就是 色彩饱和度高的画面颜色会看起来更亮.
而且LAB是设备无关的,只需要定义白点位置就可以了
三者对比一下,值得注意的点是:
由于RGB和CMYK都是设备相关(因为gamma)的,因此不能直接和LAB互相转换。所以在转换之前,必须定义一种绝对的颜色空间(所谓行业标准:比如 sRGB或者Adobe RGB)
从RGB转到sRGB是设备相关的,但之后的变换是设备无关的——标准是一种通用的知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