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有時評論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創造 - - 在劇場中體驗「自然」《木頭會說話》

有時評論
·
·
2017臺南藝術節 台南人劇團
台南人劇團《木頭會說話》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7.04.09 14:00
地點:台南水色藝術工坊

文 — — 羅倩

台南市中西區海安路一段一帶,往西北方向走,穿梭經過早晨閒靜的大小巷弄,再沿著運河,經過原台南運河海關往左轉,對岸看過去是運河星鑽公園,周遭一片春意盎然。這是水色藝術工坊一樓落地窗外所見的周日晨光風景,也在這個地點,早上十點,演出單位舉辦了「戲劇小種子工作坊」,在表演者的帶領下,孩童成了一顆顆等待發芽的種子,甦醒、伸展、暖身,有緩緩展開的小身體、有非常熱情參與的,也有害羞的依偎在家長身邊旁觀的孩子,劇團並不採取強制參加。最後讓家長到場內與孩童互動,扮演種子們(孩童)的太陽(父母)。上午的工作坊在和諧輕鬆的帶動下結束。以種子比喻孩童,將父母比喻為照亮孩子的太陽,工作坊選取關照自然的主題 — — 從孩童身體的參與開始,提前為下午的演出暖身。

下午兩點,演出進入水色藝術工坊室內。進場前,家長與小朋友依序貼上四種組別顏色的貼紙,依顏色入座表演場地四周,原本的空間置換成了大型組合式木造裝置,如同積木般的一節大樹根部,周圍像洋蔥剖面似的再拉開成左右兩個半弧形。演出前劇團邀請孩童在裝置中隨意探索,撫摸樹皮、聽六角聽筒傳來水滴與敲擊的聲音等等,打開孩子們的好奇心。

但要如何讓「自然」開口說話?說書人的角色就顯得非常重要,係由四位表演者共同擔綱。因此,一開始的分組是有巧思的,可以把分組看作是在森林中周遭環境與生態的各個切面,各個切面的時間敘事線同時展開,從各自的位置看向世界,卻彼此共存。筆者參與的「貓頭鷹小隊」,戴上耳機後,從說書人/表演者的敘事中,可以另外看見「小鳥小隊」、「螢火蟲小隊」與「蝸牛小隊」在森林的動作與姿態。參與的情境透過各組說書人/表演者聲音的敘事,被共同圍繞起來。

故事並不複雜,始終聚焦在大樹與置身森林的情境。但孩童畢竟是難控制的,如何在過程中抓住孩童的注意與好奇心,並不容易。《木頭會說話》除了清楚的敘事軸線、著重「聽」的閱讀以外,特別有趣的是,在劇場中體驗了身體感的真實,比如「樹洞打開了,入口很窄,可是裡面很大。」(台詞)當孩童一起躲到樹洞裡躲雨後,彼此的距離更貼近了,表演者繼續帶領孩子們向四周探索,聽見蟬聲、雨聲、貓頭鷹的叫聲、啄木鳥敲擊木頭的聲音,聚在樹洞裡頭聆聽,心裏感到格外切實的溫暖。表演者再以手電筒的光源,晃動、伸縮、聚焦,照亮木質裝置的各個角落,這些角落有著動物們聚集的窩,如螞蟻、樹的眼睛、最小的鳥類、螢火蟲、樹皮夾縫中的蛋、蝴蝶(用燈光左右移動造成樹皮/蝴蝶震翅的效果)、樹的心臟(燈光放大與縮小來代表心的跳動)⋯⋯,一些巧妙簡單的設計,卻能將平凡的木料轉換為栩栩如生的森林動態。最後,演員邀請大家對著聽筒 — — 大樹 — — 投入種子許下願望,這趟與樹木的相遇之旅才終告結束。

《木頭會說話》試圖讓觀眾在劇場中「重新感受」對於大自然的想像。雖然真正綠意盎然的風景就在外頭,《木頭會說話》更重視的是在場的投入,透過說故事的手法,讓大自然中原本沒有話語的樹木顯形發聲。帶著觀眾的身體,「沿著樹皮慢慢走」(台詞),觸碰自然,感受樹皮的溫度;或者,「我是超級近視眼,但是我什麼都看得見。」(台詞),讓眼睛也參一腳。這種安排並非純觀賞式的戲劇表演,而是屬於「參與式的戲劇活動」【1】,希望親子共同參與,並有所體驗。尤其當演出結束後,走出屋外看見運河旁的花草樹木時,劇場似乎已經賦予了觀眾重新看待現實世界的那明亮的眼睛。

註釋

1、耿一偉主編,《『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臺南市:臺南人劇團,2008,p48。
2、內文特別註明(台詞)的內容為筆者當下速記文字。


2017首發於台南藝術節官網(當時連結已失效,本文為作者重刊)
圖片來源:台南人劇團 節目訊息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