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有時評論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用陶與偶看見島的溫柔《土土海海漁光島》

有時評論
·
·
2019臺南藝術節 薛美華 X 吳其錚 2019–10-29
薛美華 X 吳其錚《土土海海漁光島》蕭登及攝影


演出:薛美華 X 吳其錚
時間:2019/10/17 14:30(總排場)
地點:漁光島(臺南市安平區漁光路300號)

文 — — 羅倩(2019「臺南藝術節」 駐節評論人)

《土土海海漁光島》是環境漫步劇場,像是一首溫柔的詩。演出可以蘊含參與者各自的詮釋與想像。如果讀者當時也在場,會勝過這篇只能部分描述還原,但永遠無法企及當下感受與講不清的,如詩的意境。

在演出前會有小小的手作,手摺一份地圖與一艘紙船,創作者薛美華會親自把你/船送出海,讓你踏上旅程。

你會緩慢的走過防風樹林的步道抵達日落時分。

你會看到人(戲偶面具、物件)如何與萬物爭鬥。

你會用小巧的手燒窯杯/船喝下一口窯燒的茶水,把杯翻轉就是一個家,往沙裡一放就與他人形成聚落,從漂流的小船上落地生根。

你還會與眾人拉起漁網、撈起地方(漁光島)記憶碎片,那是你在前段旅程中撿拾起的記憶。如同我撿拾的紙籤是養蚵的那根「竹條」,有人是漂浮的「保麗龍」、是「蚵」、或是「雜貨店老闆」。

你會穿過神轎被給予祝福而走向海邊正在吐著煙的窯群,和一群人一起看著紙船漂流與落腳。

窯火光熠熠、藍色海面漫漫,真實的鳥與偶物件的鳥在天空中紛飛,遠看海上的衝浪帆船造型也像鳥群。周圍還有零散的人在看海,還有拍婚紗的新人和攝影師正努力把握最後一道夕陽餘暉。這趟旅程最後漸漸分不清楚,究竟這是大型人偶與雙面臉偶的世界的故事、漁光島自己的記憶故事,還是觀眾的?

陪伴旅程的表演者們曾反覆說了些字句:

「我們來,我們去。如果你決定記憶,就跟我們一起同行。」
「這就是我們的村落了」
「你是風、你是鳥、你是樹木。」

用塑膠瓶罐敲打大小罐陶器發出聲音、用室內拖鞋敲打陶器發出聲音、用植物搖晃聲音。或是為了在前面白色布條上使表演者留下影子,而不留痕跡的在觀眾背後用車頭燈打光,隔這麼遠。《土土海海漁光島》在許多細節都展現了一種人的溫柔。

煙與草的香味、陶的溫潤、海的風景、火的絢麗。只能說,《土土海海漁光島》真是一段相當療癒的旅程,被巧妙的聲響、戲偶、物件、一段關於記憶的故事,淨化了每天附著在生命的許多小塵埃,在這段穿越步道的旅程中,作品賦予了對自然環境的人文關懷,對個體與群體的生命思索,你是誰?要往哪裡落腳的個人小史。《土土海海漁光島》由操偶的人、偶;燒陶的人、陶組成,藉由物件與漁光島本身的步道、樹林、沙、海,用藝術之眼重新看見自然與周遭環境的美。

回想自己與漁光島的個人記憶,研究所時期曾經送回一隻在動物醫院徘徊,大腹便便的流浪狗回家,夜晚搭著計程車來到漁光島某戶人家,然後離開。心想,原來臺南還有這樣一個地方。第二次來漁光島是因為《土土海海漁光島》,讀著藝術節網站節目介紹頁,原來陶藝家吳其錚也曾在漁光島上獨居過。

去年看過薛美華「2018超親密小戲節」加蚋仔區的物件偶戲作品《植豆》,在臺北東隆宮內一個角落,表演安安靜靜的開始與結束。這次《土土海海漁光島》才意識到,用物件所創作的溫柔的世界,應該也是創作者本身的特質之一吧。

2019–10–29首發於台南藝術節官網(當時連結已失效,本文為作者重刊)
圖片來源人从众創作体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