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故事 ~~那個夢想中的樂音
首先,這篇描述的是個人心境的探討,對於聲音追求的歷程是我喜歡做但卻也苦無心力去做的事
我常提到我就是個電玩動漫宅,國小開始打電動,國中時最常做的事就是在唸書時間偷藏掌機玩,家裡管很嚴,練就了我可以在三樓聽到從一樓緩步走來的父母的腳步聲,但也養成了不開聲音打電動的習慣,在那時音樂對我來說是非必要他存在,只要能玩遊戲就好,沒聽到那些 BGM 跟配音一點都不在意。上了大學以後,電腦人手一機,迎接而來的是 mp3 的普及,在音樂可以免費(違法)下載的那個年代,我漸漸也察覺到音樂不僅僅是有聲音就好,尤其是逛了人生第一場資訊展後,真的改寫了我對聲音的看法,當然那時候只不過就是電腦喇叭剛開始有2.1這個配置的起始,當時市面上最貴的就是阪京這個偽日本品牌,現在看來可笑但對那時第一次接觸「高級」喇叭的我來說簡直是驚為天人!沒錯,因為我感受到「低頻」的存在,生意人也知道這一點,每個重低音喇叭的低音反射孔都貼上條狀衛生紙,為的就是讓反射孔的空氣具象化,那個噴飛的紙條彷彿就是低音強勁的表徵,可其實那時候就是噗噗跟咚滋這樣水準罷了。被毒到的我失心瘋買了當時最貴的「獅子座5.1」喇叭,放在宿舍每天聆聽,簡直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也真的整整翹課了三個月在聽音樂,現在想想真是瘋狂可笑,但是那時候就是舒暢的感受低頻。後來為了升級低頻還存了錢從台南騎機車到高雄 NOVA 去買一顆「金牛座」來組合的蠢事就不提了,總之在後來輾轉研究聆聽以後,耳朵也跟著變好變刁,低頻不再是最重要的指標了。
是的,對我來說,低頻的聲音是我在年輕時候所追求的聲音指標,聽音樂時把低頻加強,就會有音響很厲害的錯覺;看電影時把低頻加強,就會有電影效果很棒的幻聽,在出了社會後接觸了 TSA 音響展以後,聆聽到真正頂級的音響那種鬆軟卻拳拳到肉、下潛深沉有如波浪般襲來的低頻,但卻仍有通透飄逸的高音以及清晰飽實的中頻表現,才意識到自己以前玩的不知道是什麼。可多年過去,研究很多擺位、器材、空間以後,變得計較聲音,什麼蔡琴的「月光」可以聽到幾隻青蛙之類的,現在偶爾還是會覺得,當初那個青澀的學生時代,有點低頻就可以好好享受音樂給自己的那種感動,還是比較能單純享受聲音帶來的奇異恩典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