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對資訊戰——也許正是戰時狀態的入侵
太喜歡@catding的〈或許,耿爽沒那麼不爽——我們要「製造假新聞」來回擊中國的資訊戰嗎?〉,很少看到有人願意認真查證這些看似「政治正確」的假消息。
早在 2020 大選期間,就有不少類似資訊在社群網站上流竄,例如「百柯全書」的這篇貼文將柯文哲花東後援會會長林冠任的個人言論曲解為「柯陣營表態總統票投韓國瑜」。
我在臉書上討論這件事,友人這樣回應:「反制假消息最有效的方法可能不是去防止他,防止也沒多大用處,也許還不如乾脆也製造假消息反擊回去。」
以「假消息對抗假消息」毫無疑問是奇怪的作法,你不會真的嘗試已毒攻毒,如同@施奕丞所言:
「那麼,就算我們獲得資訊戰中的暫時勝利,換來的卻是台灣人民更淺碟式的思考、更對立的社會氛圍、更缺乏信任的資訊環境。以上每一項對台灣的公民社會的傷害,都不比中國假新聞來的小,甚至可能使台灣更易遭受假訊息危害。」
進一步可以討論的問題是,為什麼「假消息對抗假消息」會廣為流傳?
想到@SurplusValue在〈瘟疫、语言和具体的人:与历史学家罗新的聊天〉(這集節目的批判非常大膽,令人擔心主播安全)和羅新討論了軍事術語如何入侵中國的日常生活語言,以及時時處在「戰時狀態」會產生什麼傷害。
当你强调这是“战时状态”的时候,事实上不仅是给最高的公权力开放了极大的可能,也给那些地痞流氓开放了一种可能。我们这两天看微博上微信上传播的那些小视频,有人把在家里打麻将的人都赶出去游街。起码的法律都被破坏了,基本的人权都给毁灭了。为什么?因为在“战时状态”。因为我们在“战时状态”,我们就什么都可以做,所以使用这种语言的危害性是极大的。
為什麼平常講求「媒體識讀」、「資訊素養」的公民會相信散播假消息是與假消息對抗呢?也許是他們相信自己正處於戰時狀態。那場戰爭是沈伯洋等人強調的「資訊戰」,「媒體識讀」與「資訊素養」這些被視為與日常掛勾的信念便不再適用。
不過台灣人是否處於戰時狀態太久了?從非洲豬瘟、資訊戰到近期的武漢肺炎,我幾乎忘了不在戰時狀態的日子是什麼樣子。
想到葉雯德的〈例外狀態的政治哲學(I):民主政體可變獨裁 在於危機的「日常化」〉。
這篇文章討論「例外狀態」(一個日常法律被懸置的狀態),以及當代民主政體如何利用「例外狀態」的日常化轉換成「控制社會」。
這些事件包括戰爭(對外戰爭或內戰)、講和、外交、政變、社會危機、大型災難等等。這些事件可以促使社會進入例外狀態,不只是因為它們對社會總體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力、可以決定大量社會成員的存亡和生活方式,而且更因為它們是不可循環、差異性無可化約,因而無法使用理智來預算,必須下決斷(decision)的活動。
當然,目前台灣的民主政體暫時沒有明顯利用危機擴權的跡象,但持續處在戰時狀態究竟會造就什麼呢?這點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