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m的核心價值,以整理村上春樹讀後感為例
新事物總是伴隨質疑。
質疑當然是必要的,但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在質疑時往往欠缺充分而精確的理解。
例如,談及新晉引發筆記APPS行業激震的Roam Research(簡稱RR),不難聽到諸如此類的質疑聲:
- Notion2.9版本支持反向鏈接(backlinks)了,RR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 Obsidian不必聯網使用,資料也更安全,RR好在哪裡?
- 身為WorkFlowy用戶,大綱編輯又不新鮮,為什麼要嘗試RR?
- 界面太單調了吧,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所謂的「反向鏈接」或「雙向鏈接」、資料是否本地存儲、大綱編輯模式、界面單調與否等質疑僅僅停留在隔靴搔癢的層面,並未觸及Roam的核心。
Roam Research最具突破性的創新是顛覆了以頁面(文章)為單位的書寫,進入以段落(想法)為單位的新紀元。前幾天剛好讀完村上春樹新近出版的小說集《第一人稱單數》,下文將以整理讀後感為實際案例,談談我所理解的Roam核心價值——以段落為單位的書寫。
整理讀後感的第1步是導入筆記和摘抄。
筆記可以直接用Roam寫,或使用Notability等筆記APPS手寫,再通過文字識別複製到RR。兩種方式各有利弊,通常認為手寫能加深理解。
摘抄方面,紙質書我通常會用手機拍攝書頁,通過掃描APPS識別並提取需要抄錄的段落;Kindle電子書更方便,被標注的段落會自動同步到亞馬遜網站,全選粘貼到RR即可。
(亞馬遜Kindle讀書筆記與高光匯總網站,請留意域名後綴https://read.amazon.com/notebook)
第2步,對摘抄進行初步整理,調整段落層級,加標籤。
粘貼到Roam後,我會把40條摘抄從頭到尾再讀一遍,同時修改可能存在的錯漏(用手指在Kindle屏幕上選取段落偶爾會漏掉一兩個字),讓文字Tab縮進一格居於位置信息之下(從並列關係改為從屬關係),添加「人生」、「愛情」之類的標籤(點擊標籤相當於對整個Roam資料庫進行搜索)。
第3步,引用摘抄段落,逐篇記錄讀後感。
接著,使用Roam的側邊欄Sidebar功能,將摘抄顯示於屏幕右側,左側的主編輯界面另開一段,對小說集里的每一篇文章進行梳理,寫故事梗概,歸納涉及到的議題。如圖所示,在《枕石而臥》這篇文章里,我認為村上春樹對記憶的審視特別獨到,並引用了「位置191」的這段摘抄。此時,右側「40條摘抄」內的段落是「出處」,左側「讀後感」內的段落是「鏡像」,修改出處(錯字、高亮等)會令所有鏡像隨之改變。
第4步,運用腦圖、看板、表格、番茄鐘等進階工具,繼續完成一篇更為詳盡的書評文章。
在逐篇整理完小說梗概,將生命、音樂、文學等特定主題歸總到一起後,在進階工具的幫助下,進一步釐清思路、撰寫文章變得非常輕鬆。例如圖中的「腦圖Mind map」功能,能讓想法變得可視化,邏輯線更清晰。Roam團隊也在不斷開發、完善更多值得用戶探索與深入學習的功能。
回顧整理讀後感的全過程:
- 第1步的「導入」、第2步的「標籤」幾乎所有筆記APPS都可勝任;
- 第2步的「段落層級」只有大綱outline式編輯器(如WorkFlowy)能完成;
- 第3步的「引用」體現了Roam以段落為單位書寫的優勢所在,在其他APPS中,將一段文字粘貼到其他頁面(文章)中,並不會自動建立兩者之間的引用關係,也就是說,當「出處」改動後,被引用的「鏡像」不會隨之改變;
- 第4步的「進階工具」更像是Roam錦上添花的部分,與其他APPS重合度高,不具競爭力。
綜上所述,Roam擅長大綱式的段落層級編輯,核心價值在於以段落為單位進行書寫。
除了「出處」與「鏡像」,以段落為單位書寫帶來的另一大變革是徹底打破了頁面(文章)的局限。試想一下,使用既有的筆記APPS(如Evernote)或文字編輯軟件(如Word)寫讀後感,你需要創建並保存一個單獨的文件(.doc)或應用內頁面,便於日後查閱、修改。Roam出現之後,你需要做的只是在每天自動生成的空白頁面里記下所有掠過頭腦的思緒(當天的生活點滴、讀到的文字、看過的影視劇等),隨後打上標籤,有相同標籤的內容會自動聚合。徹底告別整理、儲存文檔或頁面的繁瑣。例如下圖中,我在以日期為標題的每日頁面中寫下讀書筆記,點擊「第一人稱單數」標籤就能看到所有相關的內容。
對於有20年紙質手帳使用經驗的我來說,Roam既陌生又熟悉,它幫助一個書寫者實現了美麗的幻想,再次把書寫放到思維的頂巔。
書寫從來不是思想的體現,書寫即是思想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