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牆 – 記憶牆上每一張膠卷都是他人無法參透的獨立生命

三口竹
·
·
IPFS
·

原文寫於 2019年(拾貝人後2個月)


記憶牆 – 記憶牆上每一張膠卷都是他人無法參透的獨立生命

by 安東尼。杜爾


再選杜爾的書來讀是因為當初讀了<拾貝人>很受感動

所以又買了其更早期的書<記憶牆>

也是短篇故事集

這本講述的主題一樣看似很廣

有二次大戰、為興建大壩而被淹沒的村莊(講歷史或說地方生活的被“都更”)、滅絕物種的重生等等

但實則只是以各式故事交叉寫著並討論共同的主題-記憶

也就是對人類來說

怎樣叫活著  怎樣是延續 

什麼又是真正徹底的失去

記憶到底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以及與生命的相關性

作者用字依然簡潔、優美且充滿詩意

故事奇異、動人並往往在某處深觸人心

但必須說確實可以看見一個仍正在探索自身的作者

那還蹣跚的步伐

稍微粗糙的表面

但絕對無損其內在的光芒

.

在這本書中

你可以看見時間(記憶)如何迂迴的在我們生命中蝕出痕跡

以及那些痕跡如何如樹輪、鳥羽、貝紋

表徵著不可言說的生命經驗

訴說它們如風吹、水蝕、火烙後的咖啡渣般的留存

每一抹灰燼都暗示著那些看似遠去

卻實則深深影響我們言行情感的人事物

閱讀中可以看見杜爾筆下

那些角色的生命捲軸中 

時間如何緩緩流淌

以及他們如何努力抓住、重塑記憶

特別是記憶中的人

進而銘記他們活過 

我們活著

即便過程是那樣痛怵

卻實則那樣美麗

在閱讀時一直說不出是哪部分沒有拾貝者“好看”

這本還看得出有些地方是為詩意而詩意

好像往往在某幾個快要觸到共鳴點的時候卻停了下來

有一種忽快忽慢捉摸不定的氣氛

但我覺得故事與人物都比拾貝者相對樸實、寬厚

情感哀傷卻更深層 

更直接而粗糙

有一種初生之犢的不畏

也因為這樣 

那種衝擊反而有時更猝不及防

.

這時的杜爾好像還沒真正步上他那固定的風格的軌道

而只是在這條未成形的路上摸索

但關注的點卻沒有差太遠

大多仍是時代的悲劇、命運的無常、人性如何的忽遠忽近等等

如前所敘這本大多是講“記憶”

有難以拋甩記憶而造成一生的沈重

有因為忘記記憶而失去被愛感的恍惚

有追尋他人記憶而完成的相互理解


「沒有什麼能永遠持續。」哈洛德會說,「化石的產生是個奇蹟,五千萬分之一的機率。我們其他的生物呢?我們消失化為草,化為甲蟲,化為蚯蚓,化為光。」魯佛想,能被留存下來就是最希罕的事了,不被抹滅、未遭分解、沒有變形。(p91)


閱讀時我想起曾聽一位長輩說過

他坐在書桌前一兩個小時寫不出一段完整的話來

因為年紀太大  而記憶洶湧如潮汐

還來不及抓起就消逝了

他想要寫一段話給邁向人生另一階段的後輩卻久久無法下筆

我想像著他與時間追逐

一動不動地坐著

陽光在桌上自這邊游移至彼處

腦中卻像無數閃光燈掠過

所有想要的都在曝光過度的那一邊

只見模糊輪廓

而我想杜爾也想知道

人的記憶是怎樣從像滿天星星串連一起

此起彼落璀璨著

到最後變成如一糊將生的星雲般黏稠而混沌

.

從他的故事中可以知道

不只是肉體

一些表達的技能與方式是會隨著時間而衰退的

但記憶中有關愛

有關牽絆的執著

則永遠不會

即便變得隱晦

變得如銀河末端那顆因為宇宙膨脹長大而緩緩遠去的星

也不會


「那些星星,」中學時代的一位教科學的老師曾告訴赫卜,「白天也在天上。」了解那一點,改變了赫卜的一生。 (P137.)


我們曾經愛過的、記得的人

所有的一切經歷

哪怕只是某夜的一個夢

都是真實的

不論白天夜晚

不論你可否看見

它將一直都在

這本仍充滿杜爾習慣的以奇幻與真實夾雜的敘事方式

書中第一篇同名故事“記憶牆”就打頭陣點出記憶這個主題

故事背景有點科幻

但主要還是在講人生與人生間如何彼此糾纏

如何到最後往往都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而是隨緣後

卻反而來到一個當初沒有想過的驚喜之處

.

其中“淹沒的一一三村”跟“來世”這兩篇我最喜歡

非常有畫面感

情感也很細膩

兩篇都莫名讓我有種在看宮崎駿動畫的感覺

柔柔的講著很哀傷的事

.

同樣的這本也依然保有其一貫的自然寫作

書中細碎的充滿化石、種子、鱘魚等自然物

在一一三村這篇描寫一個因為要興建大霸而將被淹沒的村莊中

裡面一位賣種子的老婦人與老老師的故事

視角在婦人如何看待將被淹沒的土地

自己珍藏的那些再也無處發芽的種子

那些將永遠沉沒水中如廢墟的過往回憶

那將不復存在的“記憶所繫之處”(Pierre Nora)

似乎整個村莊中只有她與他意識到

當大水一來

將要消失的不只是物理的空間

還有那些千百年生活其中的人與鬼魂

歷史與生根其上如大樹藤般交纏而出的所謂的地方生活的意義(meaning)

.

她與他在大撤退後已荒蕪人煙的村莊中獨活

像是在緬懷過往

像是在抓取一塊土地將死之前還未完全散去的那一口氣

那滋養她與生養她的祖祖輩輩、相互依靠的鄰里奠基其上的土地

同樣是描寫“土地”的死去
胡利歐‧亞馬薩雷斯的<黃雨>(同樣大推,非常棒的一本書)

講的更多的是人的離散造成區域的緩緩死去

而杜爾描寫的更多的是無形的東西的消散

例如對地方的認同  例如記憶

.

故事中有一段杜爾描寫的非常非常美

當兩人在水淹村莊的前一晚

意識到終究一切都不可能挽回時

女主把裝種子的罐子都倒空

而老師則抓來許多螢火蟲

並將自己寫的上百封建議不要建築大壩的信

全都與螢火蟲一起封進罐子裡

漆黑的無電無人的村莊中

兩個老人坐在水邊緩緩地將一瓶又一瓶閃著螢光的瓶子推向溪中


她把第一個瓶子遞給他,他把瓶子放入河裡,他們望著河水載著瓶子,一道藍綠色的光熄滅,沒入水流裡,隨著速度加快,一邊微微地轉動。兩萬個日日夜夜都在同一個地方,每一個日夜都堆積、局限與折疊在前一個日夜上,她手上的皺摺,她脊椎骨間的疼痛。胚胎、種皮、胚乳:如果種子不是最純粹的記憶,不是銜接世世代代的環鏈,那還算是種子嗎?

……這一切已經把她訓練得早已預料到這件事最後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這邊,他們那邊。她想,不過,也許根本就沒有好與壞。每一個曾經擁有的每一個記憶,最後都將沒入水裡。進步是一場風暴,所有萬事萬物的派系(左右翼)都會在風暴裡被襲捲。(p182.)


杜爾描寫的這段太淒涼

太無力

卻又太美了

這也許就是日本精神中常說的物哀吧

一件事情之所以美

就是因為會消逝

就像櫻花

就像生命

她母親過去習慣說:種子是一條鎖鏈裡的環節,既非開始,也非終結,但母親錯了,種子既是開始也是終結 -它們是植物的蛋殼與棺材,每一粒種子都潛藏著一座看不見的果園。(P185.)


<記憶牆>中的故事埋藏著許多荊棘叢中的棉花

在刺痛人心時給予溫柔

很難一一贅敘

也會妨礙閱讀的美感

但對我來說

跟隨著每一篇角色對記憶的爬梳

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

最終都會回到虛無

回到一種寧靜

就像種子長成大樹

歷風經雨 日曝雪凍

也許老死 也許被伐

然而身體中那些深藏的種子都會留了下來

也許落入泥土  也許墜入小溪

但對大樹來說

這些種子就像是醒來或是在夢中度過的一生後

回歸原始復又睡去的狀態

(或其實是終於清醒)


種子是植物睡著時所做的夢。(P184.)

.

在他的筆下人生許多事無法理解

猶如“來世”這個故事中唯一活到白髮垂髫的小女孩

窮盡一生的思索   尋找記憶中的線索

仍無法明白為何當初那位醫生要用自己的命

換取她逃出集中營

明明還有那麼多健康、所謂有用的孤女

但這一切未解的謎題其實都無礙於我們去愛

更重要的是無礙於我們去表達愛

用力擁抱生命中猝不及防的

那比哀傷還稀有

有時比哀傷還沈重的溫暖

這大概就是記憶(牆)要告訴我們的吧

註: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但我覺得很多地方文句不太通順,以至於作者的情感好像沒有辦法傳達的很準確,很拗。然後對不起,但我真的不能理解最後一篇故事的名字,什麼叫“海洋藍,愛深深”……相對來說<拾貝者>的譯者真的翻的好很多。


++++++++++喜歡的段落++++++++++

P227. 「起先,我們死了。」女人說,「然後,我們的屍體被埋了。所以,我們死了兩回。」……「然後,」女人繼續說道,「我們在另一個世界等候,那個世界是折疊在我們所活著的這個世界裡面。我們一直等到我們在孩提時代所有認識我們的人都死了,等那些人裡頭的最後一個人也死了的時候,我們終於死第三回。」……「那時,我們就解脫進入了來世。」

.

P270.為什麼我們都相信,我們的生命是經過時間向外推展的?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不是持續向內前進,向我們的中心前進的呢?……她覺得,她好像被一個路徑給拖了下去,那條路徑帶她通向內在更深處,通向一個被遮蔽起來的終極迷你王國,那個國度一直在她裡面等著她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