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前的猜謎 & 「郵報:密戰」 (The Post)的啟示
在奧斯卡頒獎前夕, 我開始玩獎落誰家的猜謎遊戲,並順手寫下「郵報:密戰」( The Post) 的觀影感想。今年運氣甚佳,三項大獎都猜中。「郵報:密戰」全數落空也不幸言中,哈哈。
《郵報:密戰》啟示—媒體是否還能做出精彩報導
台灣時間3月5日揭曉的奧斯卡獎,入圍幾項提名的《郵報:密戰》(The Post)雖有大咖如梅莉史翠普與湯姆漢克壓陣,但最佳男主角有《黑暗時刻》的蓋瑞歐曼,最佳女主角有《意外》的法蘭西斯麥多曼,最佳影片則有《水底情深》,倘若空手而回,倒也不令人意外。雖然如此,筆者卻對《郵報:密戰》特別有感觸。本片的故事情節本於歷史改編,主要是描寫70年代,《紐約時報》(紐時)記者搶先報導了美國政府的「五角大廈文件」,揭露了美國政府對越戰的滔天大謊。《紐時》報導一出刊,全國嘩然,洛陽紙貴,官方也立即向法院以「國家安全」為名,申請禁止繼續報導。當時亦透過特殊管道取得五角大廈文件的《華郵》,熱血沸騰的總編輯帶領著一群編輯菁英,廢寢忘食,想趁著紐時無法報導的空檔做出內容,既有為人民揭發真相、對抗政府的勇氣、也有新聞記者終於遇到如此一生僅見素材的熱血。但當編輯團隊正努力爬梳密件、想趕在截稿期限前完成精彩報導時,對《華郵》的老板—凱瑟琳 ‧ 葛蘭姆女士,事情卻顯得複雜許多。首先,葛蘭姆女士和美國政治高層關係良好,如今政府顯然極不樂見五角大廈文件報導面世,高層友人更不斷暗示若與政府為敵、下場絕對很慘。其次,《華郵》當時正要上市,董事會裡的財務專家不斷提醒凱瑟琳,如果做出此石破天驚的一舉,許多投資銀行將會縮手、上市計畫也就必然失敗。最後,由於《紐時》正受困於法院不許報導的禁制令,公司的法律專家也再三對眾人提出警告,倘若一意孤行,未來面臨的就是牢裡的刑期。
做朋友或是做新聞只能擇一
媒體與政府的關係,如同《華郵》裡那位脾氣暴躁、煙不離手的總編輯所言,他曾經出於關心朋友的心態、看著政治名人被暗殺後送至醫院,想安慰多年視為好友的悲傷家屬幾句,這位家屬的第一句話卻是「你不可以寫這些報導。」瞬間他明白,身處媒體,是要和這些人做朋友、或是做新聞報導,只能選擇其一。《華郵》的編輯團隊固然是智勇雙全的菁英,一度被譽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人—葛蘭姆女士更是這段歷史的重中之重,透過片中《華郵》總編夫人對滿心想透過此次報導揚名立萬的總編輯所說的話,顯露無遺:
你就算因為這次報導失去工作,但你會聲名大噪,很快可以找到下一個工作。可是,你的老板若沒了這家報紙,就什麼也沒了。
《郵報:密戰》中,葛蘭姆女士初初上任時,備受男性成員為主的董事會質疑。質疑者不斷嫌棄她的才能不足、經驗不夠…不時以專業和經驗的傲慢,挑戰葛蘭姆的決定。在決定《華郵》是否刊出報導的最後一刻,深夜的葛蘭姆女士穿著絲質睡衣,環繞在一群西裝筆挺的「專家董事」之中,只見眾人不斷的向葛蘭姆女士強調:千萬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千萬不要做出傻事、妳要是決定刊出,《華郵》就完蛋了……極為經典的是,由梅莉史翠普飾演的凱瑟琳 ‧ 葛蘭姆,斬釘截鐵的說「我們要報導!」「大家去睡覺吧」,就留下錯愕的眾人,瀟灑轉身離去。
媒體會令讀者感動的元素如一
除了媒體與政府的永恆對立、媒體老板的困難抉擇,《郵報:密戰》也點出了法律是新聞自由最終的堡壘。當政府掛著國家安全的大旗,要求所有媒體噤聲,美國最高法院做出里程碑的判決,支持第四權對抗國家機器。《紐時》成為新聞自由的抗爭英雄,《華郵》也因此從小報翻身、奠定與紐時並驅的影響力等級。當追逐數位流量成為媒體的新策略、對抗假新聞成為傳播的新議題,《郵報:密戰》中以24小時為一循環的生產模式、轟轟作響的印刷機器,對曾經有過類似經驗的媒體工作者而言,或許有美好時日不再的懷舊之嘆,不過,筆者倒認為,不管是紙本或數位,媒體會令讀者振奮、感動的元素如一。媒體若是即將死亡,數位科技是兇手,但也該問問:媒體是否還能做出精彩的報導? 儘管媒體產業的變動劇烈,媒體環境困難重重,筆者仍然期待,未來仍舊可以看到類似葛蘭姆女士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