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旅|05 種子法則
在為了孩子而祈求斗母的那十年中,這種「凡事向外求」的方式,並不能真正滿足我心靈的渴求,我仍持續探索其他的信仰系統。
經由臉書朋友分享,我閱讀了拜倫.凱蒂的「一念之轉」這本書,覺得這四個提問,簡單又有力,滿實用的,但光看書,沒有參與課程或有人帶領,能運用的範圍還是有限。
【一念之轉】的四個提問:
1. 那是真的嗎?
2.你能確定那是真的嗎?
3.當你相信那個念頭時,你是怎樣反應的?
4.沒有那個念頭時,你會是怎樣呢?
後來,經由同一位朋友分享,我開始接觸由麥可・羅區格西所著的「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書中呈現的內容,相當吸引我,我開始大量閱讀麥可同一系列的所有書籍,並積極參與「讀書會」、研討會,及線上影片課程學習,我還把這些資源分享給其他朋友,包括當時斗母道場的師姐,我覺得能理解這些道理,是很棒的一件事。
「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一開始會吸引我,因為他似乎回答了我一直以來對佛教存有的一個疑問,就是佛教的教義本身很美好,在佛教的道場常常會讓人覺得平靜,但似乎與現實生活有著很大的鴻溝和差距,回到現實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身邊總是充滿讓人不舒服的事情,或是想要追求物質生活富裕的本能等等,好像都跟佛法超然的理念不搭嘎~在作者求道的故事裡,我第一次看見,原來佛法是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去追求美好的物質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還能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這不正是我想要的嗎?我想學習如何用種子法則來創造我想要的人生,並且,更重要的是,一切操之在我(不用求人/神)。
「種子法則」簡單地說,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看似符合邏輯,簡單明確,其實不然,最難的是,你怎麼知道今天發生的「這件事情」(不論好壞),到底是由哪些「因」造成的???事實上,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原因,但原因可能不是單一的,更多時候是多重原因,再加上時空的交互影響下所創造的,往往,一切的安排根本不是我們自以為的小小的腦袋瓜能想明白的,所以想要什麼果,先種什麼因,理論上可行,實際上,不容易。
再來,種子法則強調,種子一定要種在對的地方,一定要有「對象」,所以需要跟別人互動,有點像互助會這樣,你對我好,我對你好,這樣對我們大家都好,聽起來合理,但實際上會變成......當你在對別人好的時候,心裡想的是「我什麼時候會看見回報?」這對我來說,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當我在接受別人對我好的時候,我也會想,他只是想從我這裡得到好的種子....唉啊~太累了,也太蠢了!
還有,在這些佛教/道教的圈子裡,最常出現的問題是,需要不斷檢視自己哪裡做不好、不停地懺悔,其實這過程充滿負面能量,總是用放大鏡看自己、看別人、自己跟自己,自己跟別人,比較來比較去.....真的太累了~
不過,麥可羅區有提到一個佛法的觀念,至今對我很受用,就是「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由自己的念頭所投射出來的。」包括我們以為那些比我們崇高的神佛、信仰...等等,其實都只是由我們自己的念頭,連續投射在一個空白屏幕中(有點像看電影那樣)的影像,真實的自己,從來就沒有生也沒有死。(這跟之前氣功老師提到『時間』是不存在的概念,是有呼應的)(這些概念都會在後面的信仰旅途中,再次出現)
總而言之,我投入種子法則的領域一段時間後,就慢慢淡出了~
我只想輕鬆地過日子,到底有沒有能讓我變得輕鬆愉快的信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