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 4K修復版

Martian Forest 火星森林
·
·
IPFS
·
剛剛學習到的電影修復

去看了花樣年華 4K修復版,電影結束之後還參加了修復過程的分享會,由資深的行業人員呂麗樺做分享,至少也稍稍瞭解了原來電影製作的人真的對於影像、夜色等,有很深的執著。

對於我這個不太文青、甚至有點直男性格的我看起來,還是很優美的,香港60年代的畫面,很有粵語殘片的味道,也覺得很真實和溫情,更多的解讀、分析我就不懂了。

電影不多説了,很多影評已經説過。反而想説的是什麽是“4K修復版”,以及爲什麽會再度吸引人來看。根據呂姐的介紹,電影修復是拿原本菲林(film,有叫膠卷,有叫膠片,反正是以前光學底片膠片所拍攝的)的原版,拿去掃描數碼化,4K 也就是數碼電視或電影的3840 x 2160像素的格式,數碼化之後,自然就可以玩很多花樣,跟一般電腦使用的視像處理那樣,調整顔色啦,光暗啦,對比度啦,色溫啦什麽的。當然,由電影人來操刀這事,也就自然更專更深。分享會裏面有提到,酒店房間的窗簾顔色,地毯顔色,門的顔色,在原本膠片都是相似的紅色,在數碼化之後,能調整不同的紅,給視覺上更有衝擊力。從這個角度,這個所謂修復,已經遠不止是把老的影像格式數碼化保存以免膠片的老化和褪色,而是再一次的藝術創作,把原本表達的影像,再進一步賦予生命力,這也是很好玩的。

還有説到最後一幕吳哥窟的畫面,也調整過光綫的對比度,讓原本比較模糊不清的黑影和暗黑成一片的吳哥窟,能顯現出建築上的綫條、圖案,這個應該就是數碼處理的好處,能重新展現出原本的景色和畫面。可是又想,這種的調整不知道會不會改變了原本導演和攝影的原意,就看看那些蒙太奇、意識流什麽鬼的,對焦不准,鏡頭搖動導致影像不清,其實也是藝術展現嘛,把影像調整得清晰了,又是另一個新創作概念了吧。

在一般的用家也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手機拍攝完,看起來很漂亮,但是顔色好像不太準確,有些新的手機基本上自動用軟件進行了修復,怎麽看都很美。這些照片傳給朋友了,電腦打開,社交媒體分享,別人打開,電腦熒幕、平板電腦、projector, 顔色都不一樣。跟傳統的菲林、印刷差異很大,這些顔色的校正都需要花一定的精力,包括展示設備都要調整,這個也呼應了呂姐說去了電影院看了好多次,就是這個原因,數碼化的影像投射到電影大熒幕會不會有色差?跟設備有沒有關係?數碼稿要不要調整?這些都有不少的學問。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