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哥本哈根三部曲2》:熬過青春之後就能海闊天空?
若說在《童年:哥本哈根三部曲1》窺見的是一名生活在恐懼與孤獨的小女孩,那在《青春:哥本哈根三部曲2》中所呈現的就是一名因為對未來有所期待卻又在生活上到處跌跌撞撞的青少女,她每天所衷心企盼的就是等18歲成年離開家,不要再因為經濟壓力而做著沒有興趣的工作,也不要再讓自己籠罩在烏雲密佈的家庭氛圍。
年紀輕輕就需要負擔家計的女主角托芙,在青春時期換了好多工作只為了供應家裡的經濟需求,唯有不斷倒數成年的日子才能讓她對每天還抱持著一絲期待。
托芙:「身為一名靠自己維持生計的年輕女性,一切都是如此地痛苦與脆弱。在這條路上,你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我是如此地渴望我能主宰自己的時間,而不是一再地把時間賣掉。」
對於愛情,她有著想像,但卻建立在想脫離原生家庭的目標上,她認為只要男人對她沒有興趣,她就無法走向世界。她完全不在意男人的年紀與外表,只渴求男人可以讓她擁有安穩又輕鬆的感覺,尤其若是欣賞她寫詩的才華,她願意奉獻自己以達到出版詩集的夢想。
女主角托芙的感情觀或許也受到了母親的影響,雖然母親在許多方面會對子女設下限制,但有時候又感受到母親也有開明的一面,但很遺憾地都不是出自於尊重與理解的前提,反而是帶有一種輕蔑與不信任,從來都不是基於關注子女們內在的真實情感。母親認為女人就該依附在男人的羽翼,女人要找養得起自己的丈夫,即便母親並不干涉托芙寫詩的興趣,但那只是因為她從來就不認為寫詩可以當成女人的志業,母親的冷漠其實也深刻影響了托芙的人際關係,無論是同儕的分合聚散皆能淡然處之,在感情上也錯把能讓自己出版詩集這件事用「愛情」來理解,只要自己的才華能被看見就有翻轉命運的可能,而那個對象是誰完全不重要。
托芙認為反正人都是相互索取的。
青春的躁動是必然的,而瞬息萬變的世態與內在的孤獨脆弱讓人惶惶不安,「穩定」成為了不可得的奢想,未來的藍圖被埋藏在黑暗之中。
托芙:「青春便是要熬過去,此外,沒有其他的意義。」
這句話是多麼震懾人心又充滿絕望啊!
青春確實只有短暫的幾年光景,熬過之後就是法定的成人年齡,但真的熬過之後就從此順遂了嗎?還是有更驚濤駭浪的挑戰在前方等著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