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氣
每當期望跟實際所得有差距時,就容易出現怨氣。
有人認為我們跟西方人在心理上的最大分別,就是西方人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時,比我們更敢於表達"我情緒不好",我們很多時候只會把不良情緒轉變為身體不適,因為我們更願意表達出"我身體有毛病"。前者是表達自己有情緒問題,後者則只是因為"有病",才令自己出現情緒問題。
我們都喜歡以"好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努力壓抑自己認為"不好"的不良情緒,使自己符合人們心中的"好人"形象。
當"好人"以為對別人好,以愛心對待別人,在衝突中克制忍讓,就會得到好報,但不知道這些"好人好事"卻導致惡性循環:自己既壓抑不了不良情緒,還給別人"得寸進尺",向自己索取更多"好處",最終只會令自己怨氣越積越多。
由於"好人"的標籤令我們没有勇氣去得罪或報復別人,於是不良情緒一再壓抑,容易使人生病,包括生理或心理的病。因為,生病可以視為潛意識表達不滿:是這人把我害得生病了!
面對這種對自己不利情況,為什麼不可以用微笑來生活,以友善來對待身邊人(包括朋友和同事)呢?
有時候,不該升職的人比自己捷足先登,看不慣官場的阿諛奉承、爾虞我詐。與其怒火中燒,或選擇憤然辭職,不如接受既定事實,跟朋友或家人傾訴一下,讓他們的正向思維感染自己,先化解心中的委屈和憤怒,再商討下一步的路向。
因為,如果一直想著令人生氣的事情,就會越想越有氣,越氣則心裡越難受,若這時候不儘量轉移自己的情緒,可能會作出錯誤選擇,或因為盛怒說話刺傷人,有時還會無端刺傷自己最親的人。
其實,導致怨氣的原因可能是憤怒抑壓累積的結果,有時候並非跟自己有直接關係,可能只是剛好看見某些人不順眼而已。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心存怨氣的人,總會以損害他人的方式來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结果往往是兩敗俱傷,不僅失去友誼,還會失去健康。
人與人之間必然會有衝突,即使是相親相愛的人也不能幸免。如果允許自己適當地表達對別人不滿,不單可以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自己反而更能健康地生活及跟別人和睦共處。因為,不良情緒壓抑久了,人們就不會有真正"和睦",而是形成一種外表看似"和睦",但私下互相猜疑、不再信任的複雜人際關係。
要知道,只要是正常人,就没有人不曾生過氣,當學會以寬廣的心胸看待挫折或批評,把不良情緒看待成人生的"特殊禮物",讓自己渲洩心中怨氣,正視自己內心的想法,敢於表達對別人不滿,反而有助消除誤會、化解矛盾、促進親人和朋友的感情。
能夠找出自己内心深處的擔憂和害怕的根源,才可以緩和自己的不良情緒。只要不損害人,有時只求利己的發洩怨氣,也是一種處理不良情緒,尋求心靈健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