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慢步足跡:太古/黃埔
前言:之前分開兩個系列,原本一個是寫自己從未去過的香港地方,另一個則重訪一些多年前曾經常去的地方。誰知慢慢很難分類,為免太複雜,反正幾十年沒去過,跟從未去過也分別不大,只是趁住仍然在港,於是盡量到處走走看看,也寫下一些文字,留個紀念。於是歸納為一題,盡量簡單一點。
兩個屋邨都位近海邊(因為原是船塢),位置又差不多遙遙隔岸相對,但黃埔位置比較偏僻,出入略嫌不便,自己非常少去那邊,即使去到紅磡火車站/紅館那邊,仍離黃埔花園有一些距離。從沒有認識朋友或親戚住那邊,所以絕少過去。直至地鐵通車,才和朋友去過一次咁多。相反,一直認識不少朋友先後住太古城和鄰近的康山,而且有一次回港逗留稍長,我妹當時住在西灣河附近,我便在那邊暫住數個月,走路也可以到達太古城,因此多次造訪,比較熟悉。
一直對太古城的印象不錯,規劃有條理,曾經有幾個朋友住過這裡,也上到單位參觀過,所以說整體印象相當良好。而那個商場也算大型,空間寬躺,行商場的感覺比很多地方都好。當時已是十多年前,這次回到香港也有經常去那邊,感覺有相當大分別,一些改動,一些擴建,覺得經常到處都很多人,生活質素似乎相對下降了。由東區走廊進入太古城的路,穿越城中主要道路,有多條巴士路線,因此很多時超出負荷。
不過一離開這個主要的商場和道路,其他地方還算平靜,也有大量空間。由於有那標誌性的商場,其他所街鋪便相對少,甚至不大顯眼。如沒記錯,十幾年前那時,好像連便利店也沒有,要買一支汽水可能要走回地鐵站內,絕不便利。這次四處逛逛時,已見有便利店在屋村內。而村內也有不少休憩空間,中和一下擠迫感,而隣近的鰂魚涌公園相當大,多樣設施服務,再通過東區走廊到海濱那邊,也是居民常到的戶外空間。
相對來說,黃埔花園的海濱更近民居,雖然現在有三座高大的寫字樓和酒店遮擋部分海景。而屋村建築時仍算是啟德機場的升降範圍,因此仍有高度限制,目測所見,肯定不足二十層樓高。可能如此,加上馬路相當寬闊,空間感十足,真有些心曠神怡的感覺!而它的設計是一個Block連一個Block,每個有不同的住宅樓宇,也有自己的不同主題商場,但同時有很多街鋪,雖然很多是連鎖經營的店,但有一種小鎮feel,在香港市區比較少見。讓人感到悠閑,相當舒服。
不過最大的特色自然是那艘輪船型建築,裏便只是另一個商場,包括Aeon百貨公司和一些小店食肆,但外觀十分宏偉,也正好提醒大家,這裡曾經是船塢,一個造船的地方。無論如何,都是香港的歷史,我們有權acknowledge它的。
這天我沿海邊走到紅磡碼頭,往中環的航線我知道已復辦,原來已不是天星小輪了。旁邊的海濱繼續延伸,我便跟着走,經過紅館,之後接到尖東海旁,不出廿分鐘已到了麼地道位置,比想像中快很多。沿途都是海濱,景致開揚,見不少人在跑步。不過在天氣熱的時候,會沿途暴曬,沒有半點遮陰的地方。
後記:老實說,黃埔真的是地鐵站開通了才正式來這邊,近兩三個月才多來一點,就這幾次的接觸,感覺是非常好,如果我要二擇其一作居所,我毫無疑問會選黃埔。太古的人口太多,很多時感到回到家仍要奔波勞碌,有點累。太古這幾年是有轉變,反修例運動期間也變作戰場,警員近距離舉槍射向自動電梯的群眾,引起恐慌混亂的一幕,加上有區議員被咬斷耳朵的恐怖事件,太古將永遠被連結上這兩幕,Innocence is lost!
另外我也是這一兩年才留意到,區內基本的衣食日用品供應,很依賴附近兩間超市,Apita 和在康怡那邊的Aeon,在晚飯前的時間特別繁忙,尤其在熟食部門,各種家常餸菜,人人為晚飯費煞思量,總於一次我突然驚覺,這和油麻地或深水埗那些兩餸飯三餸飯食店實在沒有大分別。可能這裡賣相較好,食物種類稍高一擋,而不少人會買兩三個小菜作為家庭晚餐,但最終還是差不了多少。
如果這是一個震驚,那到付款的時候,肯定更震撼。如果在晚餐時份,週末或者是他們的甚麼感謝日,那個埸面真的很難形容。它們的收銀櫃位已經比一般超市多十倍,而上次裝修時,加建好幾行自助付款機,少說有四五十部,高峰期全開,還有一長龍在排隊,我覺得是不可思議。請恕我口沒遮攔,好幾次我見到這情況,我總不禁想起第三世界國家的難民營!不是説笑,購物的體驗絕不應該是這樣的。我相信大部分顧客是區內居民,要這樣來預備晚餐/購物,多年來忍受如此人頭湧湧,相當肯定是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這不是一個出名的中產屋邨嗎?
當然我只是一個非持分者的外人,太古城的名字仍然有其含金量,很多人仍然趨之若鶩。這一年半載在太古城內,商場或街道或地鐵站,遇過不少人是用普通話交談,或者不算代表甚麼,但太古和黃埔都是港英政時代的名字,是香港的歷史,是英國的文化。當外資撤離,當本地商人也放手的時候,這些地方會不會染紅,那這樣「喪權辱國」的名字是不是要改?如果已經有人提議應該要將維多利亞公園改名「人民公園」,那麼這些屋邨有一天也要改成甚麽「逼貴園」之類,也相當符合國情吧。
船塢里(Shipyard Lane)在太古,船澳街(Dock Street)在紅磡,相當理所當然,但何以一個是用「澳」字呢?當時執筆忘字,便用一個同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