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imelyrai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發現有趣的App:noFriend

Timelyrain
·
·
聲明:本文非廣告業配,純屬個人體驗分享。

這幾天臉書一直跳出這個app的廣告,覺得有種被演算法摸透的感覺...

沒有朋友圈、每天隨機產生ID、頭像、You are your own words

於是我就下載了。


特性

目前noFriend仍處於測試版階段,但已可在App Store下載(Android、Apple皆可),主打訴求也未因為測試版的關係而有所折扣。

1.每天隨機產生ID:
目前實測兩天,大約在每天凌晨0點至1點左右會陸續更新完成,至於為什麼不是時間一到就全部人一起更新,這個不太清楚。而有關隨機ID有個好玩的事情,就是這些ID是可以由全體使用者一起編輯新增的,在noFriend上叫做「頭銜共編」的功能,感覺有點像小時候在玩的「時間地點事情」三段抽籤的遊戲(有人知道我在說什麼嗎?)。試想如果過兩天看到另一個使用者正在使用自己編的ID發文,是不是會覺得有一種親切感和聯繫感呢?雖然隨機ID對於個別使用者而言是屏蔽隱私的毛玻璃,但是在共同編輯的前提下,又使得每個人的代號成為一種(至少對命名者而言是)公開的小祕密,這因此增加了ID的趣味性,也使得每個使用者的ID具有了公共性,我覺得這個小設計蠻不簡單的,至少這幾天給我的ID我都蠻喜歡的就是了。

2.隨機頭像:
頭像就不是每天更新了,而是時時更新。幾乎是每操作一個功能頭像就會更新,不過頭像並不像ID一樣可以共同編輯,只能由系統給定單一風格的頭像,以後會不會開放共同編輯或是提供不同風格的頭像並不知道,不過我覺得在這個世界裡頭像其實一點也不重要,我個人不太在乎頭像風格也不覺得需要更新的如此頻繁。

3.沒有朋友圈:
這裡所謂的沒有朋友,指的是無法在這個app裡面進行各種私人間的交流,除了隨機ID與頭像所排除的個人線索外,app也沒有追蹤或是私訊的功能,所有的表達與聯繫只有一個公開的文字平台而已,而這也是這個app最大的特點,所有使用者唯一能作的就是發文或著回覆,在這裡,文字最大,不用管是誰在說話


實際使用情形

用了幾天之後,發現上面主要的發文類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1. 抒發心情:這應該是最大宗的類型。憂鬱的、快樂的、生氣的、無奈的,各式都有,也常有人願意對不開心的人給予問候支持、陪生氣的人一起罵人,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很無止盡漫罵或是髒話連篇的內容,算是都蠻誠懇的抒發。
  2. 疑惑問答:應該算是與第一種差不多等量的發文類型,因為大家都隱身了,所以其實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有,有人問天氣、問吃什麼、也有問數學問題的,有認真回答的,也有創意型回答的,整體來說問答之間都是很輕鬆愉快也很多元的情形。
  3. 角色扮演:有人是根據每天被分配到的ID來進入角色說話的,這個我覺得很有趣。
  4. 作自己:也有一小部份人是每天都進行連續性的發文,比如說連載小說的、或是發同一類型主題的,所以即使換ID也會知道這是同一個人(只是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也很有趣。

而這個以文字作為主體的平台,發文界面也是相當簡潔,只要在主畫面按下右下角的鉛筆圖案,就可以開始新增發文了,從下圖可以看到界面相當陽春,除了文字編輯框之外,左下可以從相簿新增圖片,以及從相機即時新增相片的選項,沒有放上影片的功能,但是可以複製貼上各式網址連結。發文內容只要輸入法能打出來的都能打,包括emoji也能正確顯示。

不確定發文界面是不是就這樣陽春到底了,但是作為一個以文字為主體的平台,我希望製作團隊可以把發文界面再繼續發展的更完備一些,不然連輸入個分隔線都要自己親手連點,這樣可能會讓許多使用者喪失發文意願。

而使用者對於文章的回應,就是基本的按愛心和回覆兩種模式,但回覆內容則只能完全以文字回應,無法插入圖片,這一點也是覺得有點可惜,發文與回覆都是可以刪除的,但發文刪除之後連帶回覆內容也會一併刪除。

可能有人會問,每天換ID的話是不是就無法整理自己歷次的文章了,答案是可以的,在功能表列裡面,有個「我的所有發文」功能,點進去就可以看到自己發過的每一篇文章(前提是沒有自己刪除掉),而且也會保留發文當時的ID,也算是可以好好檢視的自己每日變化的功能?此外還有hashtag的搜尋列,如果需要進一步分類文章的話,也可以利用發文時的hashtag來進行管理。


感想:一個文字與人的關係的實驗場

試用至今,我想noFriend團隊眼前最需要也最立即可以改善的應該是對於文字編輯界面的強化,畢竟一個以文字表達為主軸的平台,若能夠讓文字的可能性提升到最大,將會是這個app的命脈所在。

至於使用者匿名性的部份,我則認為作到這邊就可以了,頂多在一些形式或是外觀上作一些細緻化的工作即可,希望團隊可以理解到這個匿名性的管理所帶來的表達自由,是這個app最大的價值所在,千萬不要再疊床架屋像一般論壇開始設立各種發言規則,而破壞了珍貴的表達自由空間。

我認為noFriend充分掌握了網路既隔離又連結的雙元特性,由於對使用者的匿名化,使得表達可以脫離社會化的限制,讓內容可以純粹是內容,讓意思可以純粹是意思,讓每個表達都是平等的被看待、被思考。有人說noFriend是「臺灣版的公共靈魂社區」,我覺得還蠻貼切的,至少我就是因為匿名的關係,所以可以放心的在上面亂七八糟的問我想問的問題,而也真的也因此得到各式各樣的解答與回饋,讓我因此增廣不少見聞,學習到不少東西,有一種純粹「以文會友」的感受。

我原本以為,這樣的平台會充滿很多政治性的議題,結果出乎意料的幾乎看不見政治相關主題的發文,同時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看到過於偏激的言論或是惡毒的人身攻擊,我想這正是匿名化所帶來的效應,畢竟,當使用者被去除掉本身的名號與獨特性以後,標新立異或譁眾取寵的言論在這個世界也就沒有意義了

不知道是因為目前使用者還不多,所以觀察樣本數過小的原因,才能維持這一片祥和的言論民主,這個還不得而知,但我認為noFriend是一個值得參與的語構場域,就算只是看別人發言也值得,因為當這個社群的人數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這個純然的言論自由就必然會受到挑戰,因為屆時必定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有規矩與例外之分,就像每個社群必然會面對到的論述權力困境一般,到那個時候,即便是沉默,也會是具有意義的

要不要一起來觀察這個理想的話語情境呢?


本來已將近寫到結尾,結果一個不小心把文章全刪了,只好欲哭無淚的重新來過,寫於文末,以資紀念...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