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馬特市一個月後,一些創作的心路歷程
最初為什麼會加入馬特市?
其實,我也忘了確切的原因。一開始是想在 medium 上開始內容創作計畫,但因為馬特市的 UX 比較直觀,所以很直覺地就選了馬特市。
再來,這裏比較少會看到工具文,文章以心情抒發和自由創作居多,算是比較有人味吧?
加入馬特市之前,我其實也有自由創作的習慣,但多半只停留在寫日記的部分,所以文章滿常看起來像是自言自語。現在透過馬特市,我想練習寫出自己的日常所想,透過媒體業的訓練加上自問自答去確定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想透過自我鞭策,練習自主產出。過去待的公司都沒有訂普遍業界常見的 KPI,像是每天發幾篇文,要達到怎樣的流量之類的。
來到這也發現到,這裏寫作者產出頻率都很高也都有一定的水準,真心覺得自己還需要更努力,向各位多多學習。
自主創作
馬特市主打「創作有價」這件事,可實際收入對以文字為生的編輯與記者來說還是相當微薄,只能算是零用錢而已,可見憑藉馬特市就能維生,除了要有一定的流量,也需要累積一定的時間。
但這點,反倒讓我開始去思考自主創作這件事情。
過去多半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被逼得要去找各種題材,產出各種內容吸引讀者目光。但少了薪水、KPI 與目的種種誘因,創作看似變得自由,可實際上是變得更加困難了。
可現在我反而能真正地去思考「我在乎什麼樣的內容」,透過傳達什麼樣的觀點,形構出我腦中的世界。說起來可能很玄,但確實自從加入馬特市後,我的心理健康變好了,也不會像以前思考很常遇到死胡同。
創作思維調整
當媒體編輯時,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吸收歸納大量資訊,彙整成一篇看似合理的報導,可工作時我常覺得少了點什麼。
我們常透過有公信力的外媒的資訊,去論證自己想表達的觀點。可最終,那些都不是我我的觀點,或許,這本來就不是編輯的角色,但我也希望能夠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話。也能給自己多一些動力去吸收歸納更多,產出更多有質的觀點
之前便看到一名《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的記者在推特上說:「我們因自身的觀點被公司雇用,可工作又強制抹去我們自身的觀點。」
即便自己過去都在媒體業工作,還是要不斷主動地提醒自己不要在乎數字,專注在自己想講的故事上,但時不時還是很容易陷進去這種思維。每次寫文時,需要不斷提醒自己,我要把重心從數字拉回到自己身上。
文字的力量
以前還在紙本雜誌工作的時候,我每個月會處理封面人物的採訪與撰稿,時常會陷入一種自己寫的東西沒人看的自憐感。可說實話,這個產業何其大,公司何其多,我也不能期待每一次產出都有人欣賞,甚至是確定自己的作品能端得上檯面。
自己在媒體業工作,也經常會被產業趨勢影響自己的心情,像是腦中不斷有一種聲音冒出來,跟我說今天已經沒有人在看文字了,大家都在看影片之類的。可常忘了自己一直都是喜歡文字的人,只要記得自己是第一號讀者,我就能繼續寫。
透過實際書寫,了解寫作不存在著完美,可只要一開始,我們就成為寫作者,擁有改變他人觀點的能力,為世界注入不同的可能。
如果可以,也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人寫出自己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