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時間管理,卻也是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
週三下午參加教師研習前,特別叮嚀孩子,趕快把作業寫完,晚上就可以自由自在,還可以玩線上遊戲學習平台半小時。「先做完該做的事,就可以做想做的事」,這是從孩子剛懂人話,就一直耳提面命的家規。
結果下班後一檢視,才發現進度大落後。明明作業量還算適中,專心寫大約一節課就可以寫完,結果寫了三節課還沒搞定。孩子自己承認,中間都在玩耍,搓橡皮擦,還有在桌子上塗鴉。
心中一股無名火冒起,問孩子:「我不是早就叮嚀過你,這樣作業怎麼寫得完?」
孩子回應:「我只要在學校能完成就好啦!」
這樣的回應,加上尾音那個致命的「啦」,我的理智線瀕臨斷裂,惡狠狠地跟孩子說:「抱歉!冬天天黑得早,我們現在就要回家,你晚上不准玩線上遊戲學習平台,聽懂了嗎?」
結果換孩子瀕臨崩潰。
回家的路上,心中有著滿滿的負面情緒,除了生氣之外,還有深深的挫敗感:為什麼講這麼多次還學不會?為什麼不會好好規劃放學後的時間只顧著玩?以及,為什麼這樣的事會讓我這麼火大?
車子開在寬大的縣道上,看著夕陽,車上沒有放故事,沒有分享當天學校發生的事情,兩個孩子在後座沉默地坐著。一度,我以為有人睡著了,結果問了才發現,孩子都清醒著,但回應的聲音滿了疲憊和洩氣的感覺。
思緒流轉中,似乎也發現那對孩子行為不滿的背後,還潛藏有對自身的不滿意,對自己過往的懊悔。
很多時候都是小事。但因著與自身的評價,過往的傷痕連結著,成了莫名的引爆點。自己從小不也是這樣?常常貪圖一時的慾望,沉溺於玩樂,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
快到家時,我打破沉默,重新與孩子溝通並叮嚀。「不是現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放學後可以拿出聯絡簿看清楚,到底有那些作業?需要多久完成?綜觀全局,想想自己晚上有的時間,該如何分配給這些作業,還有想做的事情?」
慢慢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話來提醒,孩子似乎也心有所悟。不過,想必仍須要持續練習,才能將這樣的習慣和時間感內化。而我,一面學習理解與陪伴,也一面學習重新檢視、面對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