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看《梅艷芳》
利申:我不是梅艷芳的粉絲。
話雖如此,在網上首次看到電影《梅艷芳》的宣傳片時,我已心動想去看。心底裏想看的未必是梅艷芳,說實在的,想懷念梅艷芳的話,重溫她本人的舊作品來得更直接、更高質。所以,買票進場看《梅艷芳》更大可能是想懷緬那個年代、那個香港,以及自己的童年回憶,尤其現在獨在異鄉為異客,對昔日香港更加有份別具重量的情在心底。
想看還想看,既然身在異地,隔着一大個海洋,當然不會妄想可以在英國看到港產片,怎知道原來曼城也有戲院上映,每晚一場,有位是梅艷芳粉絲的朋友提議一起看,於是我就星期六有節目。
故事找不着主線
要用 2 小時去交代梅艷芳 40 年不平凡的傳奇人生實在是難度滿分的事。《梅艷芳》整套電影看罷不會覺得太差勁主要是因為念在一份舊情,但如果抽離一點去看,整個故事的主線有點模糊。
如果說是交代梅艷芳成名之路,童年與未成名前的辛酸不夠深刻,又好像對竄紅過程中最光輝的那些日子着墨不多,只是用真實的舊片段和複製的 MV 拼湊起來就算;
如果說是演繹梅艷芳的感情史,又似乎不夠完整且太過表面,過分美化和日本藝人近藤真彥(電影中化名後藤)的戀情,對 Ben 那段感情也描述得毫無深度,不明所以地一起,電影般的逃亡泰國,又不明所以地分手;
至於描述跟張國榮的一段友情,也好像隔靴搔癢,不夠深入、不夠真切。觀眾「知道」梅艷芳跟張國榮的友情深厚並不是因為電影劇情能表達出來,只是因為我們作為香港人都一早就知道了。
至於梅艷芳和梅愛芳的姊妹情反而描寫得比較細膩和實在(「魚哥」演梅愛芳演得蠻好),兩姊妹一起自小在江湖打滾,姐姐沒有妹妹在舞台中的輝煌成就,但妹妹最羨慕又妒忌的卻是如姐姐般結婚生子,可是天意弄人,最後兩姊妹都因為同一病患而撒手人寰,而梅媽雖無女兒福卻長壽健康,What the ______!
總的來說,整套電影就有點像順序式炒雜錦記事,但卻找不出主線來。
消失了的人和事
最多人詬病的一定是電影沒有提及六四民運和黃雀行動,箇中原因你懂我懂大家都懂,但如果參與華東水災籌款及沙士期間舉辦大球場演唱會這些事情都有在短短 2 小時中提及過,沒有提及梅艷芳支持民運這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看電影後翌日,我上班時間播梅艷芳的歌,一播就是她唱《血染的風采》!)
感情事上,我念念不忘電影漏掉趙文卓。究竟電影編劇怎樣決定那些「官方男友」寫還是不寫在劇本裏呢?實在不太明白。
但最最最不應該消失的人不是趙文章,而是梅媽!還有梅艷芳的哥哥!梅艷芳的人生之難,一定不少得這兩位家人所賜,而且一段時間還經上雄霸 C1 版,可是在電影中竟然描述梅艷芳懷念沒有相處過的爸爸,卻隻字不提纏繞女兒一生的梅媽。
王丹妮已經夠好
梅艷芳只有一個,王丹妮不會是梅艷芳。
老實說,本身是模特兒又沒有演戲的王丹妮飾演的梅艷芳其實已經夠好了。她不是梅艷芳,也不可能演得到真正的梅艷芳,不過,她演得已夠好了,很多神態、動作、語氣、舞步都看得出她下過不少苦功。加上服裝、髮型得配搭,某些角度某些場口也真的令人看到些許梅艷芳的影子。我覺得王丹妮的演出也不只合格有餘,可說算是不錯了。
不過整套戲又有點似舊 MV 重製巡禮。
劉俊謙非戰之罪
張國榮就是張國榮,更加無人可以取替。
至於劉俊謙飾演哥哥張國榮,招來劣評也非戰之罪,試問又有誰可以演活眉目如畫的張國榮呢?要是不太計較要外形十足神似,劉俊謙的演繹也不過不失。世上沒有人能重演張國榮,所以我認為不如放生劉俊謙吧!(千萬不要有人走去拍一套《張國榮》,必死無疑。)
王丹妮與劉俊謙重演《胭脂扣》在床上一幕令我有點鼻酸,不是演得好,主要是想到兩位八十人代巨星私交甚篤,可以將內心赤裸裸地向對方坦誠的情誼很可貴,卻二人偏偏都在同一年離開人世,比起如花和十二少陰陽相隔,真實的哥哥與 Anita 可能已在另一個空間裏重逢。
其實電影中不少情節與情感都是靠個人對梅艷芳的生平所知所感而「腦補」。
古天樂還是古天樂
劉培基對梅艷芳來說是人生不可少的一人,亦師亦父亦友,要拍她的傳記電影當然少不得這個角色。但可能我對劉培基的認識太少,所以我也掌握不到劉培基真人是怎樣,只不過古天樂演的劉培基總是有種不對勁的感覺,並不很能讓我投入其中。
又說起來,為甚麼形象、服裝都刻意按照梅艷芳曾經有過的真實造型去複製,偏偏這件別具意義的最後演唱會婚紗卻有如此大的分別?「原裝正版」婚紗明明沒有鑲石腰帶,這種改變的意義在哪?就在於要給飾演劉培基的古天樂有機會上演「人手穿閃石」的一幕?如果真的是這樣就太矯揉造作了。
2003 年的香港
那一年,全香港人都情緒很低落,我也不例外。
從來未遇過「沙士」這種情況,每日看新聞都在公佈死亡數字,感覺很壞,但最壞也壞不過 2003 年 4 月 1 日知道張國榮離開大家的消息,然後到年尾我們再失去梅艷芳。
電影中梅艷芳有說過一句話,指從來未見過香港這麼壞。在 2003 年,我想香港人都有同一個想法。可是,感慨是我們如今都知道,2003 年的香港並不是最壞,最壞的香港可能還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