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ikireadi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Kikireading
·
·
「財富自由」是當你不再需要透過出售自己的時間去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 李笑來

#章節摘要

一、自序: 電腦的硬體和軟體都是可以升級的,人也一樣。我們每學習一項重大技能都相當於「升級」了一次「作業系統」。

1. 複利曲線(有關學習)

通過里程碑,仍持續成長。

複利曲線:在智力、知識、經驗都存在

2.

A. 所謂「個人財富自由」:某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

B. 財富自由不是終點站而是里程碑,在那之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

(1). 教育之所以在歷史上失敗,是因為缺少重要的底層架構:「元教育」。

A. 如果「元認知」是「關於認知的認知,關於思考的思考」--用來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合理。

B. 那麼「元教育」就是「關於教育的教育,關於學習的學習」--用來實踐、檢驗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4. 起步時最重要的是什麼?

A. 在學習任一學科知識,都有一個重要概念:快速入門是絕對必要

(a). 當需要獲得某項技能時,一定要想辦法在最短時間裡掌握「最少必要知識」。在那一瞬間,任何人都達到「快速入門」。

B. 如果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識,你就已經「入門」了,接下來只剩所謂「執行」---一個字: 用!

C. 學習能力及執行能力,核心只有一個:剛開始時,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嘗試,觀察哪裡可以改進,反覆練習,觀察哪裡可以進一步改進,再反覆練習,這是學習一切技能的必須過程--

(a). 儘快開始這個過程

(b). 儘快度過這個過程

P.S. 作者說:「也許我不適合幹這事兒」是一切失敗者的墓誌銘,甚至可以改成「也許我不適合來到這個世界」(有的時候,刻薄一點會讓自己更清醒)

E. 做生意也相同。很多人都有開店的夢想--雖然這在我們的分類裡只不過是比較初級的創業。開店的結果是:三分之一的機率賺錢;三分之一的機率維持;三分之一的機率維持。這不是智商能夠決定的結果,因為只要是人,總有想得不周到甚至想錯的時候。第一次開店失敗了,那就不再開了嗎?第一次開店很辛苦,沒賺到多少錢,那就不再開了嗎?很多人(或者說,絕大多數人)真的會馬上得到一個結論:「唉,我可能不適合幹這個...」然後呢?然後他們的人生也就那樣了。

如果我身邊的朋友想開店,我都會鼓勵他們,原因很簡單,我覺得這是做生意的一種常見的起步途徑(事實上,在我眼裡,連上班都是在做生意,因為上班就是在出售自己的時間),我頂多會給它們一個最具價值的建議:你要給自己輸兩次的機會(也就是,要拚掉那兩個三分之一)。

不要押上自己的全部身家以及借錢去開店。

若不開始行動,一切都是虛無。所以,要儘快開始: 要儘快開始那個過程;要儘快度過那個過程。那麼如何儘快度過呢?

在掌握最少必要知識之後馬上開始行動,然後就要專注於改進了。

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東西」存在,尤其是別人的看法。要關注事實,不要關注別人的看法。既然你知道自己的看法常常是不準確的,是需要不斷修正的,那你為什麼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呢?他們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一樣,往往並不準確---多麼簡單明瞭的事實啊!

有一個像魔法一樣的現象:當你專注的時候,時間會飛速流逝。所以「專注」事實上是「儘快度過那個(笨拙的)過程」的核心方法。

即便「速成」普遍不可能,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有的人很久都沒「入門」;有的人在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識之後,不僅迅速入門,還迅速展開行動(相當於「想對於大多數人更為迅速地到達了成功的里程碑」),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嗎?

5. 你認真考慮過自己的商業模式嗎?

(1). 商業模式有3種:

A. 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B. 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C. 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

(2). 商業模式就像時間,「它的存在」與「它是否被運用」毫無關係(如Google search),你沒有用它,它就在那裡。面對商業模式的選擇,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那個最終被選中的商業模式都會在無形中影響企業的利潤和發展,就像我們在形容市場規律時經常說的那樣,可以說它是「一隻無形的手」。正因如此,一個企業若不認真研究自己的商業模式,就必然會吃虧。

同樣道理,一個人的商業模式會影響收入、當前的生活與未來的理想。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個人商業模式」,憑自己感覺生存,被某個商業模式左右,從未想過自己可以選擇,於是走到最後,那隻無形的手就成了所謂「命運」,而他們能想的不過是「好也罷,壞也罷,一切天註定」。

可是你不一樣。立志走在財富自由之路上的你,不僅要研究自己的商業模式,有意識地選擇、改良自己的商業模式,讓那隻「無形的手」成為你的朋友,而不是敵人。我常常感慨:「對那隻無形的手,你若不研究,不配合他,他就玩兒你沒商量」。

事實上,在之前我們定義「財富自由」是當你不再需要透過出售自己的時間去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在實現財富自由之前,所有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時間。

6. 如何優化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

(1). 只盯著成交價(薪水)而不顧價值,肯定是一個巨大錯誤。「我們應該關注且只關注自己的持續成長。」

你不斷成長的結果就是你終將被低估。

提高效率的方法:如果兩個任務之間的關係是並聯的,那麼把它們串連起來就不對了--得想辦法找到可以「並聯」的任務,然後讓他們並行。

你肯定在想,我什麼時候,憑藉什麼,可以讓別人給我打工呢?對,你早要成為有能力划算地購買時間的人,立竿見影的方法:從即刻開始,在給別人打工的同時為自己打工 (這也就是有些人的選擇是正確的:千方百計去明星企業工作是為了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經驗)。

作者覺得,所謂教育,耳濡目染很可能比書本來得更直接、有效。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有一個以上進程同時進行也就是並聯。現在只不過是在「給自己打工」的同時「給老闆打工」而已。在判斷工作結果和工作品質的好壞與高低,有兩個標準:

是否對得起拿到手的薪水?

是否對得起自己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給自己打工的人對工作結果和品質要求更高一些。

事實上,第二種人是划算的,而第一種人長期來看註定是吃虧的,卻自以為聰明。因為第二種人大大地優化了自己的個人商業模式。他們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出售了兩次:

「一次是把時間出售給老闆,換取了薪水」,「另一次是把時間出售給自己換取了成長」

7. 如何啟動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1). 依賴創意的內容(產品)都可能「成本低廉」(腦力勞動)、受眾廣泛(銷量很大)

(2). 作者的出發點是,就算我不是很厲害,我的書能不能賣得很厲害?

(3). 用「產品思維」去考慮問題: 剛需:你的產品必須滿足消費者的剛需。

若產品是消費者的剛需,即使做得不夠好,人們也會買;若產品不是剛需,做得多好買的人也不會太多

8. 如何優化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

(1). 時間>金錢

(2). 把時間投資到自己的成長上最划算

(3). 成長的方法是:學習。「學習」、「進步」、「成長」統稱為進化。每當你習得一個新技能,你就進化成了另一個物種。

(4).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常常是「物種」之間的差異:

A. 因為你的目標是「終有一天不用再出售自己的時間」

B. 你的行動:「想辦法合理的逐步減少自己出售時間的數量」

C. 方法:在能用錢換時間時盡量用錢換時間。

D. 行動:將省下來的時間全部「投資」到自己的「持續進化」上。

9. 你升級過自己的作業系統嗎?

(1). 作業系統由以下層面構成(由圓心往外):

A. 概念與關聯

B. 價值觀與方法論:價值觀是一個小問題「什麼更重要」的真實答案。價值觀-->決定選擇-->選擇促成行動-->行動構成命運--一環扣一環。

有了清晰的價值觀就會有決斷(而不是面對選擇猶豫不決),同時,當決斷出現,我們會研究方法論,因為選擇要配合行動才有意義。我們要錘煉自己的方法論,以指導緊隨決斷的行動(實驗與踐行)。

C. 實驗與踐行:為了進化要用實驗與踐行去檢驗價值觀與方法論,把好的留下繼續打磨,把不合適的去掉。為了糾正價值觀、方法論,去審視我們大腦中存在的概念與關聯,重新定義它們,讓他們更清晰、準確,或者乾脆拋棄一些沒有必要存在的概念。

(2). 統整:

價值觀:哪個價值觀(OS)更好

關聯:用在哪裡?

方法論:如何升級OS

實驗:可能要試用多個OS才能作出更優質的選擇

踐行:透過持續的「理論指導行動」獲得更好的結果。

10. 你所擁有的最寶貴財富究竟是什麼?

(1). 注意力是你唯一可以隨意調用且能有所產出的資源。

A. 注意力是在任何地方「挖掘」價值的最基本工具。

B. 所以,要選好「地方」,若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你就會有所進步,可若把注意力放到不可能產出價值的地方,你就慘了--你最寶貴的東西被消耗了,而且一無所獲。

(2). 注意力>時間>金錢

(3). 拿出紙和筆,思考:

A. 過去你有多少該花錢的地方卻沒有花錢
B. 過去你有多少該花時間的地方卻沒有花時間
C. 過去你的注意力在什麼地方被你主動放棄而被別人免費收割了?
D. 如果你能有更多的注意力,現在你會把它放在什麼地方?
E. 你的身邊有多少人完全搞錯了價值的順序?不妨想像一下,他們的結局究竟會怎樣?

11. 提升注意力使用效率的科學方法?

A. 具備「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學習能力強」的人的最基本素質。

B. 透過冥想練習可以使大腦皮層表面積增大,大腦灰質變厚。

a. 冥想: 嘗試在任何地方冥想,如:火車、飛機,甚至顛簸的船上,或某個嘈雜的地方。

C. 更簡易方法:十秒左右完成一次呼吸

12. 為了不斷升級作業系統,你最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1).

A. 元認知能力是你能認知到你的認知。當你在思考時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進一步意識到在思考什麼,再進一步判斷思考方式和結果是否正確,更進一步糾正自己的錯誤思考方式。

B. 元認知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有機會成長。如果你的作業系統並不知道自己是個落後的系統,那它怎麼有可能有動力去升級?能夠自主升級的前提是它知道自己落後了--才會想辦法升級到不落後的狀態。

(2). 一個人元認知強弱與其大腦皮層表面積、大腦灰質厚度有正相關聯繫。

A. 一個人的聰明與其大腦皮層表面積之間相輔相成:

(a). 透過不斷有效學習,大腦可以獲得更多的鍛鍊==>大腦皮質表面積增大、大腦灰質變厚

(b). 反過來,大腦皮質表面積變大、灰質變厚-->學習能力有更大的擴展空間。

(3).總結:

元認知能力的獲得:

A. 一方面與知識的習得有關,因為任何學習過程從本質上看都是「製造更多溝回」

B. 可以像鍛鍊肌肉般透過一定方式來鍛鍊大腦,冥想即是方法之一。

(4). 元認知能力主導了一切,他審視整個作業系統中每個最底層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聯是否清晰、準確、必要,它審視價值觀是否正確,究竟什麼更重要、最重要,並反覆審視自己的方法論,不斷改進。

沒有它,很難產生主動行動,因為固守在基因裡的很多東西更傾向於讓我們變成好吃懶做的人。

13. 你的人生最沉重的枷鎖是什麼?

(1). 放棄部分安全感,與他人合作(有效社交)

14. 你活在過去,當下,還是未來?

(1). 從現在開始「活在未來」。拿出紙和筆羅列「活在未來」的你,有什麼事情是必須做的、絕對不能做的。

A. 活在未來這件事,一輩子哪怕只作到一次就很開心了就會有不可想像的收穫

(2). 作者說寫出「你曾經做出的最重要的正確預測是什麼?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15. 活在未來的方法?

「自己首先是個貴人,才能遇到貴人甚至更多貴人。」

16. 作的正確就會有好結果嗎?

(1). 成長型人格並不同表現型人格,他們在乎好壞對錯,而非「顯得好看」

(2). 投資:特立獨行且正確(你正確,別人錯誤,你的正確價值才大;你正確,別人也正確,正確本身價值可能等於零。

19. 所有人都有的必須戒除的特性

(1). 抱怨是無能:

A. 能解決就解決

不能解決就承受

(2). 在特定關鍵時刻、逆境中放棄是致命的。心理學家:

「說話,對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是「大腦重塑」,我們每個人都傾向於不由自主的「扮演」我們向別人描繪的那個樣子,直至成為那個樣子」。

20. 什麼決定命運

(1). Cobuild創始合夥人:「所謂「成功、創業成功」就是問答題高手做對了選擇題」==>選擇在行動之前,如果作出錯誤選擇,做事效率再高也只是「早死早超生」。

(2). 價值觀根源上地影響如何作選擇

(3). 高手無法作出選擇的原因: 以偏概全--被自己侷限是因為無法從自己的世界跳出,去觀察整個真實世界,於是不可能作出對的選擇。

A. 一般創業者思路:

a. 發現一個需求需要被滿足尚未被滿足:

「我有一個強烈的需求」與「整個世界都有這個強烈的需求」差別甚大。

B. 我問了身邊的人=>樣本數在現代可能三千個都不夠,最關鍵是「市場需求-剛需」。

總結:「價值觀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養成價值觀過程,最應避免:以偏概全」

21. 剛需塑造大腦,剛需本質上根植在價值觀上

(1). 價值觀: 注意力>時間>金錢

成長>成功

未來>現在>過去

(2). 這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花錢是為了賺錢(投資)」,絕大多數人「賺錢是為了花錢(消費)」。

也正是這個差別最終造成了人群之中財富分配上的巨大差異。

22. 落後是什麼?

(1). 近兩年(時處2017、2018),各式知識販售社群出現,因大家開始出現危機意識:「賺很多錢的人」真的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方法

例:「得到」專欄《李翔商業內參》近十萬人訂閱,年收200萬RMB,總利潤可能是上市公司的50%。而且公司只有一人→可見人們對知識的渴求是異常強烈的,這種渴求已經成為一種害怕落後的恐懼。

B. 過去,40%是落後。現在你認為20%,但實際可能1%都是落後。

23. 走向卓越

(1). 多維度打造競爭力: 在自己曾經做到最好的維度之外,開拓一個甚至多個維度(比跨出舒適圈更實際的指導)

(2). 看到跨界的機會絕對要一把抓住

(3). 重要竅門: 你要在至少一個維度上足夠突出

24. 什麼決定你的價值(估值)?

(1).

A. 在市場上,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是需求:價格、成本並非直接完整相關,它們只是間接部分相關。"

如果你誤認「成本決定價格」,你可能付出很多代價得不到回饋

B.「需求決定價格」是作者出每本書的行銷目標。

(2). 花時間思考:

A. 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最需要的又是什麼?

B. 我是那個能夠滿足他們的人嗎?

C. 如果我能,我是否可以成為必須?

D. 如果我不能,我怎樣才能?

E. 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嗎?

(3).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值錢: 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4). 有少數的人比多數人更幸福,因為他們與這個世界有更強的聯繫---即「他們身處的世界真的很需要他們」

26. 升級的機會:

(1). 鏡像神經元:會在我們看到別人某個行動時被觸發,這些神經元會「鏡像」被觀察者的行為,就像觀察者自己有同樣的行為一樣。

A. 鏡像神經元在學習能力有很大作用。因為學習行為裡大部分就是模仿,所以從普遍情況來看,模仿能力強的人學習能力也強。

B. 鏡像神經元的數量和比例很可能是可以透過某種方式提高的:男、女扶養的孩子,所擁有的鏡像神經元比例不同,女生扶養的孩子鏡像神經元較高。

C. 腦科學研究結果:大腦是可塑的。

D. 一般來說,物品、書籍非人的東西不太可能啟動鏡像神經元。通常只有在看到別人的時候,鏡像神經元才會被激發。

例:一把吉他並不會讓小朋友對他產生興趣,可若你在彈吉他的時候被他看到,尤其是你竟然彈得很帥氣,那麼他的鏡像神經元就會因為你的行為(帥氣)而被激發,進而對彈吉他產生興趣;而若你在彈吉他的時候帶著某種能夠打動他的情緒,那他會更容易被影響(因為情緒更能激發鏡像神經元)。

==>一切學過程最初都是基於模仿看到的真人的行為

(a).「學習、進步從來都不是單獨孤立的行為,而是社交行為」: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所謂「自學」,就是「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學」---這就是絕大多數人一生學習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雖然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看起來的確是「一個人默默地折騰」,但是更深層次的動力可能來自:

(I). 你親眼見過一些人真正做到了。

(II). 你親眼見過一些你知道「確實有缺點」的人竟然也做到了。

→於是,你自然而然產生「哦,你行,那我也肯定行」的想法。進而,你會發現,沒有什麼是比這句話更有效的實際驅動力了!


E: 體悟:「想要做到,就要先從物理上接近目標」

F: 作者體悟:資訊送達本身並不是教育,那頂多是出版。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社交、群體共同成長。

耳濡目染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耳濡目染才可能真正啟動鏡像神經元。

所以,見到那些「真正做到了」的人---很重要;見到那些「確實有缺點」但「竟然也做到了」的人---更重要。不要把自己隔離開來,而要想辦法讓自己接近那些優秀的人,哪怕無法與他們有太多的交往,能夠見到優秀的人本身就已經對鏡像神經元產生刺激「自然而然」地產生更強的驅動力了。背後重要的運作原理是:不再認為「那和我沒有關係」

27. 洗澡也得洗腦子

(1).下面這些話,每天都要讀給自己聽,每天把它們當成「香皂」給自己洗腦:

進取型人格宣言:

A. 學習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本身就是最好的洗腦方式。

B. 只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從長期來看,沒有什麼是學不會的。

C. 學會的東西越多,再學新的東西時速度越快。

D. 學習不是目的,「用起來」才是,價值只能透過創造實現。

E. 我知道自己現在看起來很笨拙,但剛開始誰都是這樣的,實踐多了,就自然了,也就自然地好起來了。

F. 在學習這件事上,別人不理解我是正常的,在這方面我不需要別人理解,因為我是一個獨立的人。

G. 我不應該與別人爭辯,因為我不想傷害他們;我也不應被他們影響,因為我不想傷害自己。

H. 刻意練習永遠是必要的,雖然它通常並不舒適,但它的複利效應確實是巨大的。

I. 哪怕是為了下一代,我也要透過現在的努力成為學習專家,這樣我才有資格和我的孩子共同成長。

(2).

A. 表現型人格:更在意當下的表現,只要有可能做不好就乾脆不做了。

B. 進取型人格:更在意未來的表現,於是,他們不一定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評價,他們知道: 更重要的是,雖然自己表現不夠好,但只要持續做下去、練習,一切都會有所改善,必然會有很大的改善,什麼都無法阻擋他們,他們總是可以「奇蹟般地成功」

(3). 前面說過,要先學習「學習」這技能,再接著學習,在作者看來,真正學習的第一步就是想辦法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物種--進取型人格。

重要的道理,需要「過分」重複才能在大腦裡形成新的迴路,否則,那道理就只成為無濟於事的耳邊風。

你要天天為自己洗腦,注意「個人大腦衛生」。

28. 人生的「作弊器」

(1).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就是一個「外掛」。

(2). 用一個簡單方式判斷自己的學習能力強弱

A. 第一階段:學會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

B. 第二階段:學會書本上教授的技能

C. 第三階段:學會沒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A). 第一個階段學習:

若你在成年後還能獲得別人「手把手教授」請一定要珍惜,並在過程中認真觀察、思考:

a. 這個技能的重點在哪裡?

b. 做得好/不好的人為什麼能做得好/不好?

c. 還有那些地方可以改進?

d. 甚麼樣的刻意練習必不可少?

(B). 透過他人傳授進步的可能性非常小。想進入「第二個階段學習」必須:

a. 花心思尋找、閱讀大量書籍、教程並且有能力判斷書籍、教程的良莠。

b. 親自實踐教程、書籍中傳授的知識。

(C). 「學習第三階段」:

a. 確定自己有強烈的慾望搞定這個技能

b. 尋找最少必要知識,反覆問自己:這件事最關鍵的地方在哪裡?

c. 馬上開始運用、實踐。

d. 相信自己一定能學會;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過實踐獲得進步。

e. 透過紀錄,量化自己的刻意練習進程

f. 不斷總結、整理,不斷讓新技能、概念在腦子裡形成清晰的組織與關聯。


(3).

A. 對於投資與學習: 你必須自己琢磨出自己的路徑和跨越方式,而這恰恰是判斷你能否進入第三個階段的依據。

B. 作者朋友名言:「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作決定」。

C. 只要在第3個階段有過一次成功的經歷,你就「開掛」了。你會發現:沒有什麼是你不敢學的--很幸福;沒有什麼是你學不會的---更幸福;在學會的動西裡沒有什麼是你練不好的---不能更加幸福了。

29. 一把萬能鑰匙:

(1). 遇到被鎖著的門,應該把注意力從問題本身移開,因為解決方案肯定在其他地方,並非只盯著問題思考

(2). 萬能鑰匙: 別人都盯著錢看,我也覺得錢是個問題。但我認為解決方案一定在其他地方。最終,我認定能力更重要。盯著自己的能力看,盯著自己的能力成長,才是真正的鑰匙!

(3). 人要關注價值,而非價格,萬能鑰匙是: 當遇到被鎖上的鎖頭,要想到---應該去別的地方找鑰匙。

例:

a. 學習英語的瓶頸,想以背海量單字,真正的鑰匙其實是沒有學以致用。

30. 把堅持從你的作業系統刪掉行不行?

1.

(1).「努力」、「堅持」在作者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概念。

若覺得某件事需要努力、堅持才能完成,那這件事從一開始就註定作不成;需要努力、堅持,說明骨子裡不願意做。

==>正確策略 A: 無論做什麼事情,在開始之前,都要想盡辦法為這件事情賦予極其重大意義。(例:作者寫專欄的錢成立基金會支援大學生學習電腦。)

(I). 他人定義為了成為心目中的人所作的事必須要「努力」、「堅持」。

在你的世界裡則是「根本停不下來」、「誰不讓我做我就跟誰急」的事情。

(2). 當你決定習得某項技能,除了目標的正面重大意義,也為「沒有此技能」賦予負面意義:

A. 若沒有這項技能,現在有什麼事情作不了或根本沒有機會做?

B. 進而將來會遇到什麼困難,會失去什麼機會?

C. 如果最後仍沒有掌握此技能,我就會和哪些人一樣?他們的生活究竟因此變得多麼淒慘?

⬆️ 以上不僅要羅列,還要「展開想像的翅膀,把你能想像出來的細節「栩栩如生」地寫下來,相信我,這會嚇到你的大腦。然後,你的大腦就會在很多時候自動工作,催促你抓緊時間,否則,它就會焦慮不安

(3). 第3個尤為重要的技巧: 想盡辦法去尋找擁有那項技能的人和人群(買房、學開車等都是社交化學習),與他們共同度過大量的時間,如果沒有辦法一對一交流,也起碼要時刻關注他們(之前提到過,要想辦法「從物理上接近目標」。)

A. 社交,從來都是學習活動的一部分。

B. 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當你與擁有某項技能的人(最好是人群)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會不由自主的「發現」、「感受到」那項技能其實是很自然的,很實用的,沒有它是根本不行甚至完全不可能的。

這些判斷上的變化會極大地影響你的行為和感受,於是,很多在另外一個世界裡「艱難」、「痛苦」、「難堅持」、「如果沒有毅力根本就做不完」的事情,在你的世界裡就全都變成了「特別好玩兒」、「根本停不下來」、「要是能多玩一會兒就更好了」

D. 作者創辦“新生大學”的原因也是這樣。對學習者和追求進步者來說,僅僅是相互見到、知道對方的存在,都有巨大的價值,只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已。

(I). 之前提到的「鏡像神經元」也是「社交是學習活動的一部分」的根本原因。

31. 一般人低估了學習任何一項技能所需的重複練習次數。

重複,是從笨拙達到熟練的唯一通路。

32. 投資實際上是另一個鏡像世界。

33. 有錢不一定要資本。

資本是可以判無期徒刑的投資款。

34. 你沒有投資機會?

(1). 投資機會: GAFATA: Google, Amazon, FB, APPL, Tencent, Alibaba

(2). 成長是什麼?

A. 想到之後做到。如果想到之後不會做,那就去學,學到之後再去做,並且做到。為什麼很多人的生命最終意義不大?很簡單--想到了、說到了、知道了、學到了,可惜最終沒有做到,於是,不了了之。

沒有什麼比「踐行」更重要的;「人至踐則無敵」。

B. 作業系統原型: (a). 概念與關聯 (b). 價值觀與方法論 (3). 實驗與踐行。例: 作者本身就是個例子--一年休假日:115日,作者比別人多了115日進修。別人一年250日,我們一年365日。

35. 沒有錢是否能投資?

(1). 智慧>時限>金額

A. 時限: 是給資金判無期徒刑

(2). 衡量投資成功與否的核心指標,並非最終賺了多少錢(絕對值),而是起初投入金額的增長比例(相對值)---增長比例才是更為本質的衡量指標。

36. 傻了吧--你以為投資是靠冒險賺錢的嗎?

(1).

A. 關於「冒險」概念,觀察者和行動者的理解可能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是兩個鏡像世界。

例: 腦外科醫生作開顱手術,每一個動作「看起來」都是「危險」的,一點失誤可能造成嚴重結果---這是從觀察者角度來看。而從行動者的角度來看: 他的目標是成功,而不是冒險;第二,他透過高強度的訓練,掌握了完成觀察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必需技能;此外,他是專家,知道什麼是危險、什麼是安全,知道怎麼做是真正的冒險,他更應該知道怎麼做才能有效地避險。

於是,整個過程中觀察者時刻「體會到」各種危險,覺得行動者在不斷冒險,最後是因為冒險才獲得了成功。可實際上,行動者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險,而不是如何冒險上。

當我們看到有人完成高難度動作時,他們若「經驗豐富」,那所謂「經驗」,就更可能是「避險經驗」,而不是「冒險經驗」。如果沒有人提醒,我們這些觀察者就可能出現理解偏差,誤以為行動者擁有的是豐富的「冒險經驗」。

B. 「冒險」常常是他人對冒險者的理解,而不是所謂「冒險」成功的人的行動。


(2). 涉及資本:

A. 安全第一

B. 成為專家: 錘煉自己的學習能力,需要什麼就學什麼,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後像專家一樣思考、決策、行動。專家不輕易冒險--雖然電影大肆渲染他們在關鍵時刻「冒險」,但那是大眾娛樂。


(3).

A. 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

B. 一但有未知存在,就有風險存在

C. 衡量風險大小的決定性因素是賭注的大小: 絕不要壓身家。

D. 抗風險能力的高低本質上就是總賭本的大小,尤其是在面臨同樣機率的風險時。

37. 永遠不要押上全部

(1). 如何提高勝算:提高自己的思考品質。每升級一個概念,就是比「之前的我」的思考品質更高一點。

38. 「早知道」就能賺更多錢嗎?

是不是早不重要,關鍵在於是不是長期對。

39.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市場價格的短期走向

(1). 統計機率知識是最基礎的「賺錢思維工具」,任何進入投資領域的人,都應該補上這個基礎知識。大多數人沒有從覺悟上理解統計機率知識的重要性,這輩子就像別人帶著完善的裝備下海潛水,自己赤身跳了進去,看上去不是不行,可是處處吃虧卻永不自知。

(2).

A. 短期價格預測是不可能的

B. 長期價格預測是可能的

C. 預測時間期限越長,預測難度越低

(a). 股價最終體現的是企業價值的增長。預測某些股票的價格變動,在短期根本不可能,在長期卻很容易--越是長期,預測結果越容易做到準確。

40. 判斷趨勢

(1).

A. 週期是理財投資活動中最為關鍵的考量因素,是在實踐之前必須學習、研究的理念。

B. 關注周期,以及多個周期背後顯現出來的真正趨勢會給你一個全新且更為可靠的世界和視界。

C. 對周期的深入瞭解,甚至可能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所謂不屈不撓、堅持不懈,在更多時候不過是因為對自己所處的周期中的位置了解才更容易作出的決定。

41. 最安全的投資策略

(1). 定期定額投資成長股

42. 提高選擇品質

(1). 創業的選擇原則:

A. 高頻、剛需、大市場

(2). 選擇能力練習方法:

(a). 面對任何選擇,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可以拿出紙和筆,羅列篩選條件。

(b). 為每個條件的重要性打分(1-5),將它們重新排序

(c). 考慮每個條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有必要與沒必要)。30分鐘之內,結果就會一目了然。

(d). 第二天再花30分鐘重新考慮、打分。如果選擇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這個過程可能要重複更多次。

(3). 作紀錄很重要,很多人糾結是因為他們從來不做紀錄。

只要有紀錄,就可以回顧、反思、改進、提煉,透過不斷雕琢最終形成完善的價值觀體系,而這恰恰是大多數人徹頭徹尾欠缺的好品質。另外,保持作紀錄的習慣很可能是解決絕大多數人「遇事亂糾結」的最簡單、有效手段。

43. 創業和投資,你必須瞭解的概念?

(1). 不能不斷成長的生意,談不上是「創業」。

A. 生意: 具有成長率>能夠成長>能夠賺錢>滿足溫飽

需考慮生活成本、通膨等

44.「長期」投資究竟有多長?

(1). 年度複合收益率35%投資六年的效果(6.05)相當於年度複合收益率10%的人投資19年才能達到的效果(6.12);即便是年度複合收益率15%,也可以「提前六年」達到差不多的效果(6.15)

A. 你可以透過提高能力來縮短「長期」的長度。


(2). 如果將定投策略加入,會看到10%與30%的年度複合收益率,在第3、4年,資料看上去沒有太大差異

A. 正確的策略力量是非常大的,對比兩張表格,同樣是10%,在表格一(單次投資),要等到第19年才能達到6.12,而在表格二(定投),第4年就能達到6.11

B. 投資的重要秘密之一在於: 你最後好有除了投資以外的穩定收入來源。

C. 對能力越強的人,「長期」越短,對於使用正確策略的人,「長期」更短。對有能力在投資之外賺錢的人,「長期」更短。


(3). 計算「長期」的公式「七二法則」:讓資產翻倍的時間=72÷年度複合收益率值

例: 如果你的年度複合收益率10%,需要72/10(大約7年)時間讓你的投資翻倍。如果你的複合收益率25%,你需要大約3年時間讓你的投資翻倍

A. 能讓你的投資翻倍的時間,相當於「中期」。能讓你資產翻倍再翻倍的時間,相當於「長期」。

你能理解為什麼巴菲特認為至少10年才算是「長期」,因為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和事後長期的要求是: 買到年度複合成長率至少15%的股票。在這個目標下,五年翻倍,十年再翻倍。

事實上,巴菲特的表現比預期好,他做到: 運用自己的能力(和能力的提升),把五年縮短成三年多一點,把十年縮短成六年多一點。

所以,當我們討論「長期」的時候,雖然使用的是同一個詞彙,但事實上對每個人來說,「長期」都是不一樣長的,你需要自己算算,你的「長期」究竟是多長?現在有了一些依據了。

在投資這個領域,時間給幾乎所有人一個感覺。「你越年輕,慾望就越多,也越強烈」。年輕的時候有太多花錢的慾望和需求,這使那「長期」感覺上更難熬,可問題在於,那只是「感覺」,而非事實--除非你自己選擇把那「感覺」活成事實。

46. 如何練就融會貫通的能力?

(1). 大多數人從不認真考慮長期

(2). 滿足有用、長期的可稱為知識的資訊,也要辨識是否是有繁衍能力的知識。

能繁衍更多知識的知識: 如邏輯學、機率論、英語、程式設計。

(3). 融會貫通:兩個貌似不可能產生聯繫的節點之前產生了「意外的聯繫」,然後發現那兩個聯繫足夠重要。

「只有博學的人才有融會貫通的能力(甚至機會)」

除了增加節點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 主動增加連接。經常問自己: 「這個概念、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麼地方?」

47. 人生的終極問題是什麼?

(1). 在這本書裡全部都是思考「什麼最重要」(包括學習、創業、市場、投資)。

(2). 「什麼最重要」是用來鍛造價值觀的問題。反覆問下去,到最後會直接出現另外一個更重要問題的答案。「什麼最重要?」是作者解決學習、生活、工作問題最有效的武器。

A. 帶團隊: 選一件發展迅速的事情去做最重要

(3). 作者認為「幹一行,愛一行」比其他素質更重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很強大的執行力,只要看他在做不好的時候會不會繼續做下去就可以了。」

(4). 「個人財富自由」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家族財富積累」-->「財富管理」-->「家族傳承」。要考慮的不只是如何把財富傳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方方面面的能力傳承下去。


48. 執行力差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蘇格拉底:人的靈魂有三重本質: 一個騎手,駕著一輛由一黑一白兩匹長著翅膀的馬拉著的戰車。黑色代表慾望靈魂;白色代表意志靈魂;騎手代表理性靈魂,駕馭這兩匹神駒勇往直前。

(1).

A. 心理學類比完整的人格由三大部分組成:本我、自我、超我

B.

(a). 人類大腦分為三層,最裡面那一層「鱷魚大腦」在爬行動物時代就發展好了,它用來指導我們的身體完成對刺激的反應。如: fight、flee

(b). 第二層「猴子大腦」在哺乳時代發展出,用來生成各種情緒(如:恐懼、興奮等)

(c). 第三層:人類最終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第三層大腦,稱為「前腦額葉」。人類文明都是建立在前腦額葉之上。

(d). 我們的心臟位置決定了大腦所需要的能量會先輸送到「鱷魚大腦」(最內層大腦),然後輸送到「猴子大腦」,最後才抵達「人類大腦」(前腦額葉區域)

當我們受到驚嚇或突然情緒激動,內兩層的腦細胞最先活躍起來,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因此,外層負責處理理性的大腦區域完全沒有能量供給,只能「暫時休眠」。

(2).

A. 黑馬對應著「鱷魚大腦」(直覺),白馬對應著「猴子大腦」(情緒),騎手對應著「人類大腦」(理智/元認知)

B. 你可以理解為: 在最初的時候,我們的「戰車」如下:

(a). 黑馬很強大(直覺)

(b). 白馬次之(情緒)

(c). 騎手只不過是個孩子(理智/元認知)

(I)所以我們的「戰車」其實挺爛的,跑起來歪歪扭扭,弄不好會兜圈子,馬不聽話,騎手年幼,可一旦如此理解,我們的真正任務是: 用一切辦法改進戰車的性能!

i. 讓騎手儘快成長

ii. 讓白馬、黑馬一樣強大

iii. 讓騎手和馬配合好。

(3).

A.

(a). 首先要糾正一個普遍的錯誤認知。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包括現在),人們常常錯誤地把理智與情緒、直覺對立起來,搞得像: 理智最高級,只需要理智就夠了、情緒一點用都沒有,有也只能是害處;直覺都是錯的。

(b). 這其實非常荒謬,就好像騎手、白馬、黑馬原本是一家人,現在非要離間他們一樣--還要「科學」地、「有理有據」地讓這一家人分崩離析。於是,連帶出現了一系列貌似合理,卻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的理論與證據。例如: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一定要戰勝自己」這樣的說法不僅是錯誤的,還是有害的、違背事實的。

騎手、白馬、黑馬不應是「幹掉對方」為目標。合理的目標是:和睦相處。

(c). 我們必須接受事實: 最終,黑馬、白馬、騎手誰都幹不掉誰。想像一下,如果黑馬和白馬被「幹掉」了,騎手駕馭而去,戰車還能跑嗎?

還有,不應用先入為主的道德判斷來衡量他們。人們常常為黑馬的想法和行為感到羞恥,但這其實是不對、違背事實的。對黑馬,我們應該採取成年人對待小孩子的態度--耐心調教,而非「這孩子太煩人,我不管了」。

(d). 邪惡的閃念出現,你想:「我怎麼這麼邪惡」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說明你的元認知能力在正常工作,它在審視每一個操作步驟和結果,然後作出判斷-「這個念頭不好」。反應過來了嗎?邪念和靈感的產生過程是一樣的,你要做的不是「消滅邪念、克服誘惑」,而是讓元認知正常工作,讓它知道什麼是好、不好的、更好、最好的。

黑馬白馬有各自的用處,它們互相需要,誰離了誰都不行。也就是直覺、情緒、元認知有元認知的用處,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才真的厲害。

(4).

A.

(a). 情緒是理智的快捷方式。

(b). 直覺是情緒的快捷方式

B. 騎士成長會給自己習得的本領建立「快捷方式」並將其固化到白馬身上,這樣處理速度更快。

例如:你的元認知升級了,知道「注意力>時間>金錢」,把注意力放在更合適的地方。你的情緒開始反過來了(在另一個鏡像世界裡),當有人開始跟你討論「熱點」事物,你開始覺得無聊、有人隨大流,你一點也不浮躁、有人為別人操心,你卻覺得那很可笑。

(5).

事實上完全沒有必要「控制」情緒、消滅情緒。最有效的調教白馬的手段: 讓騎手不斷學習新的概念,打磨、更新舊的概念,錘煉更好的價值觀,反覆思考、重複應用,然後把它教給白馬(即建立正確的情緒)。最神奇的是,對那新知識、技能,若白馬用得多了,還能把它們傳遞給黑馬,而黑馬的反應速度更快。

A. 絕大多數有效的直覺是讓元認知先學會才能逐步建立的。「跟著感覺走」也不是很多知識份子膚淺地認為「肯定是錯的」--萬一那情緒是專家透過訓練自己的元認知而建立的快捷方式呢?

B. 建立更重要的快捷方式(情緒與直覺)本質上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的過程,所以,情緒與直覺也都是習得的。

C. 還必須知道,黑馬、白馬和騎手最終都不是完美的。人們總幻想自己能夠「改頭換面」、「重新做人」,這是錯的也做不到,從一開始,它們就不是完美的。

D. 最後,要理解「快捷方式」的建立過程。新習得的知識內化,需要很長時間、多次重複、應用,直至能夠不假思索地完成。

(a). 「重複」就是「內化」的過程。例如:開車

(b). 「生產」就是重複「應用」內化的新技能,透過產出反過來進一步強化那些新技能。最明顯的例子是寫作。寫作是反覆思考並反覆輸出思考結果的過程,過程中,更強的邏輯能力、表達、溝通能力、感染力、影響力被內化,而且發生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元認知能力的不斷強化與內化。

(I). <沒有產出的教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即過往教育總是失敗根本原因>。

「自我教育」失敗的原因也是一樣: 你不生產,就實際上什麼都沒有---能識字、看書,卻什麼都做不出來,還有比這更失敗的嗎?

(II). 作者認為,能「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強的執行力,執行力不是獨立存在,它是「想明白」這個動作的自然結束。

(III).而一切的「半途而廢」,其最合理的科學解釋是: 重複與應用次數不夠,內化過程沒有完成,大腦皮層溝回構建失敗,神經元關聯不夠強以致斷掉,回到了原本沒有關聯的狀態。

(IV). 執行力差的另一個解釋: 執行力強、差的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各自生活在與對方截然相反的鏡像世界。雖然你覺得做某件事辛苦,但不見得所有人都覺得辛苦,總有「另一個物種」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把它做完--誰攔著他,他就跟誰急!

如何提高執行力?進化成「另一個物種」就行了。

49. 真正讓你賺到錢的不是知識,那是什麼?

(1). 知識放在那裡,很難自動變現,而對同樣的知識有了認知之後,也不一定能自動變現。真正能夠變現的是「認知差異」。

人們在面對同樣的資訊、知識、現象、事實,對它們認知不同;即便認知正確,還有認知高度、深度的不同。例: 同樣投資機會,彼此之間有很大的認知差異

50. 為什麼「共同成長」(家人、朋友)才是最好的出路?

(1). 生活中每個概念都需要審視、清理、升級、重新審視、重新清理、重新升級

(2). 作者對朋友的概念升級: 依附-->獨立-->共生

(a). 朋友是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主動聯繫友情的人

(c). 朋友是與我交往,我也欽佩的人

(d). 朋友是我願意花時間與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

(e). 友情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來自各自的成長或共同成長


(3). 對「朋友」的定義清晰了,「選擇朋友」的原則就有了

(a). 作者對於選擇朋友的方法論:

I. 在老朋友身上要花時間

II. 甄別那些值得花時間與之成為朋友的人。甄別朋友的方法:

(i). 一技之長

(ii). 追求進步

(iii). 真誠熱情

(iv).有能力建構自己的世界的人--由於已經強大到一定程度,所以自然而然關注自己的世界而非外部的世界

IV. 為大家創造多贏局面: 串連人脈

(4). 共同成長: 自己-->家人-->朋友

A. 家人的步伐不一定與我們保持一致,耐心共同成長,因為幸福感,就是與你所在的世界之間的強關聯。

B. 你所在的世界主要由你的家人、朋友構成。善待你的朋友,就是善待你的世界;甄選你的朋友,就是優化你的世界;與你的朋友共同成長,就是讓你的世界成長起來。

(5). 你自己就是你能買到最便宜的、最有可能長期保持成長率的可增值資產!

#總結:本書主要大方向:

1. 終身學習及實踐的重要性:鏡像神經元在看到他人會的技能,讓人想要仿效學習(從物理上接近你想要學習的人)

2. 人的價值觀更新:

(1). 注意力>時間>金錢

(2). 成長>成功

(3). 未來>現在>過去

3. 定期投資成長股,而非短期投資

4. 創業重點:掌握「市場剛需」

#心得:

透過「我的書櫃爆炸了」書群群友分享,非常好奇與期待此書內容,終於在一次長途通勤中一窺究竟。此書作者有自己的敘事方式,很像親近的鄰居,講話有些狂妄,但不失讓人學到許多新的觀念,像是比喻理性思考(元認知)為騎士(人類腦)、直覺是黑馬(爬行時代發展出鱷魚腦)、情緒(白馬/哺乳時代的猴子腦),彼此之前必須和睦相處才可以將馬車駕好。

透過不斷學習新概念、重複應用,強化元認知概念,影響白馬(建立正確情緒)甚至是黑馬(內化到直覺也可作出正確決定)。

而上面說的重複即是內化,產出即是應用。以寫作為例,寫作是反覆思考、輸出思考結果。過程中更強的邏輯能力、表達力、影響力被內化。

姑且不論作者的一些新聞,透過這本書學到許多新的概念,強化與更新一些自己的財經與人生觀。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