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水合物Hydrat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想要找一種共通語言

水合物Hydrate
·
·

這是一件我思考了很久的事情,希望馬特市的大家可以提供一些意見。


我目前就讀的研究所有個特色,就是我們收了不少來自各地的國際研究生,其中和我最親近的是一群印度人,其實我總是很開心能遇到她們,因為這讓我們研究室充滿了活力,而且也讓大家可以24小時暴露在全英文的環境鍛鍊自己的能力,平時也可以聽印度學生分享她們家鄉的文化(印度的文化和語言極其多元,有時候隔了一個state文化天差地遠)或是吃吃看她們自己做的美食。


這樣的平衡一直都維持的很好,直到有一天我突發奇想問她們:

「因為我們之間有英文當作溝通語言,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彼此,但如果是研究所的專題討論課程(seminar)呢?雖然投影片都是用英文寫的,但是學生都是講中文耶? 還是說其實妳們是聽得懂中文的?」

※專題討論課程(seminar)應該各研究所都有,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去選和自己研究相關的科學研究進行簡報,然後所有人會在台下挑戰你的邏輯和對研究的理解程度。


然後我得到的回答是:

「當然聽不懂! 尤其很多人簡報內容做的非常簡單,主要都是用中文口頭說明,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都只能發呆3小時,但是我們為了應付這個狀況通常在上課前都會先預習這些文章啦,所以勉強可以知道研究大概在幹嘛。語言問題不是只限於這門課歐,除此之外學校很多行政單位很多都是英文無法溝通的狀態」


聽完後我感到十分震驚,試想如果是我從印度飛到台灣準備來受學術訓練,結果專業科目和必修課都是用中文教授,那真的是很尷尬,如果今天是學士(Bachelor)學位我無話可說,但是今天大家攻讀的是碩士和博士學位,尤其我們是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所,所有的國際期刊都是英文,教科書也是英文書寫,去外面研討會時也很多國外學者會用英文問東問西,結果我們光是所上外籍生就遇到了這樣的困境,和別人溝通就困難重重,這挺荒謬的吧?


我問了一問身邊朋友的意見,大致上正方是:

1.其實只要有外籍生就應該要用共通語言報告,而且英文畢竟是國際共通語言。

2.我們常常見到都碩博士畢業了結果英文還是很破的人,這個和研究所的教育還有單語言系統的封閉性有關(當然還有包含個人造化啦),所以從碩士開始訓練是好事。

3.未來去生技業界工作常常要和國外客戶或公司接洽,英文真的很重要。

4.台灣學生其實在求學過程中學英文很久了(至少10年-12年),我們應該是有那個能量但是缺乏環境去練習,但既然現在研究所有機會提供這樣的環境當然可以試試看。

5.研究所上很多老師都是海外留學歸國派的,理論上在課堂上以英文當作媒介語言應該是可行的。


但反方的聲音也是存在的:

1.專題討論本身單就分析研究內容並進行簡報就已經非常困難了,更何況還要用外語去進行。

2.國際生自己決定要來台灣的,所以自己要去適應我們的語言。

3.如果英文講得很破那會使文章內容更難被理解。

4.很多人會崩潰。


下一篇我會寫一下自己的想法,只是我想要聽聽大家的意見,無論是正方/反方/中立,或者甚至不是針對研究所,而是單純討論英文對我們的影響,或是以父母的身分出發看待英文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困境,都希望大家能留下意見在留言處 :)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