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展性(Curativity)》书稿目录
集展(Curation)指的是通过有主题的收集整理一些零碎的事物,将它们有序地以整体形式展示。简而言之,集展就是“化零为整,集而展之”。集展既和单独的收集不同,又和高度一体化的整合有所差异,它是介于收集和整合之间的中间形态。
集展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例如偏向活动形式的博物馆展览策划、线下会议活动的策展,偏向内容形式的工具书的编辑策划、论文集的编辑策划、杂志和电视媒体的排行榜策划,偏向网络形式的数字内容集展、社交媒体集展、网络图像集展,偏向商品形式的商品套装、主题套件等等。
过去十数年,我参与多种形式的集展活动,涉猎集展领域的多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集展实践领域经验。近期我反思这些实践,提出生态集展理论(Ecological Curation Theory)和集展性理论(Curativity Theory),期望通过理论创作,提升实践认识。
《集展性(Curativity)》书稿是这个探索旅程的思考结晶,也是我这些年的生涯历程和学思历程的阶段性总结。我在去年9月份开始创作,今年3月份完成初稿。目前书稿全文615页,我还在陆续修改中。如果你有兴趣审阅该书初稿,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欢迎给我邮件:Swordi@Gmail.com。
《社会生活的信息架构》是这本书的后记,里面记录了我的一些生涯历程。如果你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我的个人经历,也可以参考《自由灵魂》一书。
下面是《集展性》书稿的目录:
前言 从前有个集展人
1、集邮爱好的集展启蒙
2、我与9·11事件
3、从公益创意到公益集展
4、我生命中的一颗集展树
5、源于实践,超越实践
6、如何阅读本书?
7、如何像我一样写一本书?
第一章 何为集展
1、与时俱进的集展
2、实务层面的探讨
3、学术层面的探究
3.1 博物馆及艺术策展学界
3.2 数字集展学界
3.3 新闻传播领域
3.4 学习教育领域
3.5 知识管理领域
3.6 跨界交流
4、理论视角与洞察
4.1 Agency-oriented approach
4.2 Socially-distributed curation
4.3 Beyond the Head
4.4 Reinvented Museum
4.5 5C's framework
4.6 Edu-Curation
4.7 Collective Curation
5、激进的集展观
6、集展不是什么?
第二章 化零为整
1、理论焦点
2、收藏与组织
2.1 收藏/收集(Collecting)
2.2 组织/整理(Organizing)
2.3 超互的世界观(Transactional worldview)
3、集邮、会议与主题包
3.1 集邮
3.2 会议
3.3 主题包
4、整体与个体
4.1 哲学上的分体论
4.2 整体性(wholeness)
4.3 整体、部分和个体
5、集展实践
5.1 复杂的集展对象
5.2 集展环境
5.3 主题与意向
5.4 集展与原创
5.5 资源与发展
6、集展理论
6.1 集展实践的要素
6.2 集展实践的层次
6.3 集展实践的转化
6.4 生态集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6.5 集展性理论的核心概念
第三章 生态集展
1、可集性:为什么集展实践必然发生?
1.1 可供性理论
1.2 可供性与文化创新
1.3 行动实践系统
1.4 可供性类型学
1.5 可集性、事物与集展行动
2、容器:集展实践在哪里发生?
2.1 容器隐喻和容器图式
2.2 三种容器
2.3 容物
2.4 事物、容物和亚容器
2.5 容器性
2.6 容器、网络和平台
3、实践主题:集展实践中个体认识和社会实践如何协同?
3.1 主题、结构和内容
3.2 文化主题、生命主题和实践主题
3.3 集展主题和实践主题
3.4 过程与状态
3.5 生成主题的方法
3.6 知行合一
4、集展组形:集展品的秩序如何展现出来?
4.1 同类集展
4.2 异类集展
4.3 集展组形
4.4 生活秩序
4.5 活动实践系统
5、集展手艺:集展人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5.1 三序集展
5.2 集展与认知
5.3 集展与反映
5.4 集展与表达
5.5 集展与意会
第四章 实践系统
1. 实践转向
2. 跨界探究
3. 工作场所和组织研究
4. 战略即实践(Strategy as Practice)
5. 心理学与实践理论
6. 生态心理学的跨界影响
7. 活动理论
8.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和可供性理论
9. “吉伯森-莱科夫-舍恩”方案
10. 集展实践系统
第五章 集展性(Curativity)
1. 从行动(Act)到活动(Activity)
1.1 具体情境和抽象实践
1.2 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
1.3 集展、行动和活动
2. 从物件(Object)到人工制品/工具(Artifact)
2.1 活动理论:工具即中介
2.2 生态心理学:物件即环境
2.3 工具:自然物品与人工制品
2.4 集展、自然物品和人工制品
3. 从行动者(Actor)到集展人(Curator)
3.1 保存作为创作生命的延续
3.2 展示作为注意力的教育
3.3 邀请作为平台开放接入
3.4 人人都是集展人
4、从生态信息到语义信息
4.1 信息:通信工程和心理科学
4.2 行动指向和认知指向
4.3 生态信息类型学
4.4 动与静、推与拉
4.5 物理信息和语义信息
4.6 从情境行动到语言符号
5、从生活方法(Lifeway)到生活形式(Lifeform)
5.1 荷兰学者Erik Rietveld的启示
5.2 可供性和Lifeway(生活方法)
5.3 从Forms of Life到Lifeforms
5.4 Lifeway和Lifeform
5.5 生活秩序:协议、计划、项目、践行、进程
5.6 创造新的生活秩序
6、从知觉对象(Percepts)到概念范畴(Concepts)
6.1 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
6.2 纯粹经验的潜在结构
6.3 选择性、知觉和概念
6.4 可供性、知觉和概念
6.5 可供性、选择性、集展性
7、从行动性(Actificial)到人工性(Artificial)
7.1 行动、活动和集展
7.2 物件、人工制品和集展
7.3 行动者和集展人
7.4 生态信息、语义信息和集展
7.5 生活方法、生活形式和集展
7.6 知觉对象、概念范畴和集展
7.7 生态实践论
第六章 集展原则
1、3E模型
2、集展原则
3、从原件到副本
4、从分散到组合
5、从网络到容器
6、从关系到秩序
6.1 事物的关系
6.2 集展受众的主观感受
6.3 适切与扰动
6.4 参考细则
7、从行动到反映
7.1 框架与视角
7.2 案例:宜家记忆卡的新玩法
7.3 从反映性到集展性
7.4 参考细则
第七章 集展分析
1、集展分析工具箱
2、玩具设计
3、服装定制
3.1 服装的集展分析
3.2 量体裁衣
3.3 搭配组合
3.4 仪式增值
3.5 符号表达
3.6 重新思考服装
4、家庭集展
4.1 家庭行动和家庭活动
4.2 家是容器
4.3 房子是物理环境
4.4 家是生态环境
4.5 家庭是社会环境
4.6 家思回顾
4.7 家训文化
5、知识集展
5.1 创造组块
5.2 科学筛选
5.3 质性研究
5.4 知识实践
5.5 认知容器
5.6 知识卡片
5.7 知识框架
5.8 知识图表
5.9 知识工作坊
5.10 知识冲刺
第八章 集展认识
1、认识的层次
2、认识的分支
3、认识的进程
4、传承与发展
5、旨趣与禀赋
6、约束与自主
7、联合与跨界
后记
- 后记一:社会生活的信息架构
- 后记二:生态实践论的萌芽
附录
- 附录一:可供性类型学
- 附录二:生态信息类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