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西城高三(下)6月模拟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¹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²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³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⁴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释
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②铫耨:两种耕田农具。 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 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桓、襄、文、武将皆相之 相:辅佐。 B. 大暑而疾驰 疾:快速。 C. 宰夫和之 和:调和。 D. 是以政平而不干 干:追求。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景公出游于公阜 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 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 以泄其过 C. 梁丘据御六马而来 子犹驰而造焉 D. 非据孰敢为之 先王之济五味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B. 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C.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 D.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
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 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 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 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10. 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
答案
6. D
7. C
8. A
9. C
10. 同:关注获得个人好处,往往一味随声附和,对国事贻害无穷。和:注重谋求国家利益,能够调和不同见解,有利于国家治理。
详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D项,错误。干:违背情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不同。第一个「于」:介词,到;第二个「于」:介词,对。
B项,不同。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连词,来。
C项,相同。两个「而」:连词,表修饰,无意义。
D项,不同。第一个「之」:代词,这件事;第二个「之」:助词,的。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加以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
A项,错误。应为:「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亡,会怎么样呢?」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错。从原文「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可以看出,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到相和。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会翻译文本,然后还需要寻找信息源提取文中信息,并筛选整合,与选项细致对照,以便发现问题,找出答案来。
从第一则文言文看,「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指的是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是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可以看出,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亲近谗佞和优伶,厌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综上,只关注个人得失,一味迎合君主,对国家没好处,这就是同。
从材料二「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可以得知,君子吃这样的食物,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从中可以得知,要注重国家利益,不要一味迎合国君说法,要调和不同意见,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治理和发展。
参考译文:
(1)齐景公出宫去到公阜,向北远远地望着齐国的都城,感叹道:「唉!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亡,会怎么样呢?」晏子说:「过去天帝认为人故去是好事,因为好人因此得到安息,坏人因此得以降服。如果古代的人们没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将永久是齐国的国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尽心尽力辅佐他们,而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粗布短衣,拿着大锄头,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有闲暇去担忧死亡啊!」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子赶过来。景公问:「来的人是谁?」晏子说:「是梁丘据。」景公问:「怎么样呢?」晏子说:「在这样的大热天驾车快速奔跑,严重的话马会累死,就算不严重马也会累伤,如果不是梁丘据,还有谁敢做这样的事!」景公说:「梁丘据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说:「这是保持一致。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是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夜幕降临,景公向西眺望,看到了彗星,就召见人派他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晏子说:「不能这么做!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亲近谗佞和优伶,厌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到晏子去世时,景公凭吊之后从屏风里面走了出来,哭着说:「从前我和先生一起去公阜游玩,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2)齐景公从猎场赶来,晏子在遄台陪侍,这时梁丘据骑马赶到了。齐景公说:「梁丘据与我相和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齐景公说:「和与同有什么差别吗?」晏子回答说:「当然有差别。和就好比做羹。厨师(用各种佐料)调和它,用合适的口味标准来调制,补充那味道不足的,冲淡那口味过重的。君子吃这样的食物,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您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国君您认为不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可行。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如果琴瑟总是弹奏同样一个音调,谁会去听它呢?保持一致不能与彼此相和相提并论,正和这个道理一样。」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