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從甜蜜的檢糖所,到恐怖的看守所
1947年3月6日歷經武力鎮壓的慘澹高雄,由軍方開始實施清鄉,迫使許多無辜民眾,得在壽山下的這座建築中度過黑夜,想著與至親探望後,是否還有機會看得到往後幾日的晨曦。
日本時代初期,在臺灣總督府的鼓勵下,各大製糖工場相繼設立,蔗糖生產激增,也帶動砂糖的出口量。日本內地的精製糖原料中,有一部分來自於臺灣生產的蜜糖,糖度影響著價格的高低,為了減少買賣雙方的紛爭,官方便於當時的打狗港區設置專門檢定糖度的機關。
1912年總督府殖產局附屬檢糖所成立,最初是暫借位於長老教會在旗後(今旗津)所屬建築,開始進行砂糖或肥料的分析、檢證與試驗,隔年正式的廳舍落成於山下町三丁目(今山下里),1918年自殖產局移管予中央研究所。
座落地勢較高處的打狗檢糖所,磚造廳舍建築顯得十分華麗氣派,中央與兩側皆分部有顯眼的山牆與塔樓,斜屋頂有老虎窗(Roof Window)點綴,翼部老虎窗造型還與兩側開口的帕拉底歐母題(Palladian Motif)相互呼應,外牆以紅磚與仿石的質感構成豐富面貌,而入口門廊山頭與柱式的古典建築語彙呈現,更帶有些許矯飾主義的特色,可說是日本時代臺灣的經典西洋建築之一。
爾後因爲糖業試驗所官制化,最終擇址於臺南設立糖業試驗所(今臺糖研究所),故高雄原有的檢糖所則在1932年廢止。不久後該建築由臺南地方法院高雄支部進駐,稍作改建後使用,1940年獨立成為高雄地方法院後,又再度進行空間的增建。
二次大戰期間該建築有部分毀損,故戰後地方法院暫借高雄商業職業學校(今高雄高商)的教室辦公,原本法院單位有意遷往屏東市,最終於1946年借用原高雄州廳廳舍的部分空間,加以修復後正式辦公。同年看守所自臺灣第三監獄高雄分監(今高雄監獄)獨立,創設高雄地方法院看守所,將日本時代地方法院舊址的建築修繕後,改為看守所之用,在原本美麗廳舍的建築周邊,築起了高大的圍牆。
七十多年前高雄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在爆發鎮壓悲劇之後,不少倖存者遭囚禁在壽山下的看守所,雙手遭到鐵絲反綁,一大群人擠在連坐著都很困難的牢房中,包含王天賞、郭萬枝、蔣金聰、林瓊瑤、許國雄等人都曾遭囚於此,而他們的家屬只能提心吊膽地到此探望、送飯,還必須嘗試著請人來作保,希望能救出身陷囹圄的至親,每一次相視都不知道未來是否能再見,期望看到明日的晨曦,卻又害怕繼續受到生不如死的刑求。
二二八事件中被派任為看守所長的呂見利也遭到槍決,由於動亂期間看守所的糧食供給困難,不得已只好先將犯人請回,結果被冠以煽動暴徒叛亂為由,和他擔任高雄分監長的哥哥呂見發成了代罪羔羊,魂斷高雄火車站前。
原本有著甜美記憶的美麗廳舍,竟轉變成令人聞風喪膽之地。
直到1980年代,看守所因空間不敷使用而人滿為患,業務遷移至燕巢新址後,即拆除舊有建築,改建成今日所見之檢察官職務宿舍,而那棟曾經很甜蜜又十分恐怖的歷史地景,就此消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