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窗邊的小鳥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聖堂巡禮|粉嶺聖若瑟堂 (到訪日期:2018年8月31日)

窗邊的小鳥
·
·
粉嶺聖若瑟堂

粉嶺聖若瑟堂的外牆由灰色花崗岩砌成,外表是一間平實無華的教堂,屬現代折衷派建築風格。 根據教區的介紹,雖然經過五次大規模的修建,但具有文化價值的設施仍保留下來。在附近都是中式樓房,但正因為教堂的外部是以歐陸式建築風格而建,而成為在區內的特色。它並於2011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在教區的網頁中,對使用花崗岩作建築材料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說法﹕

"以當地出產的灰色花崗岩砌成的聖堂外牆,標誌著過去傳教士們付出的心血汗水,使教會在新界北區有了紮實的根基。每一塊石頭都是由人手親自琢磨出來,各有特色,正如堂區的信眾一樣,雖然每人都與別不同,但卻都能為聖堂付出,合力一起支持聖堂發展,宣揚天主的訊息。"

雖然這份意義不知是否由原初建造的時候已經想到,抑或是後期加上去,但也是一份「教會是我家」的象徵。

鐘樓內的銅鐘由意大利製造
聖若瑟抱耶穌像;三扇圓拱窗,代表天主聖三
聖堂右邊有一個很大的園藝裝飾 ﹕「天主保佑」
位於聖堂及辦公室之間的大閘
門上的十字架提醒基督徒要通過十字架的奧蹟,共同參與基督的祭獻,分享復活的新生命
聖洗池
告解室
聖堂內牆與外面一樣是以天然花崗岩砌成。聖堂屋頂以鋼製支架作承托。
聖所上的耶穌苦像
名為「獻耶穌於聖殿」的東方聖像畫

牆上的聖像畫描繪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遵照梅瑟的法律到聖殿獻上小耶穌的故事。藉以提醒教友每次參與感恩祭時,都是與團體內的弟兄姊妺互相扶持,要效法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的奉獻。

祭台上的雕刻是以兩名門徒在回厄瑪烏的途中遇見耶穌的故事為題材

這故事記載於路加福音 24:13-35。在耶穌被釘十架後,兩名門徒回厄瑪烏的途中遇見已復活的耶穌。但他們認不出祂,直至耶穌與他們一同食飯祝謝時,門徒才認出衪。

讀經台
代表四福音的圖像

代表四福音的圖像,有兩個出處﹕厄則克耳先知書及默視錄。右上﹕獅子,代表馬爾谷福音;左上﹕人,代表瑪竇福音;右下﹕牛,代表路加福音;左下﹕鷹,代表若望福音。

聖體櫃
聖體櫃上圖案為鵜鶘

傳說鵜鶘 (俗稱塘鵝)為了餵飽幼鳥,而讓牠們啄食自己的身體和喝自己的血。 所以教會以鵜鶘代表耶穌的自我奉獻精神。

若瑟像
聖母像
聖堂的詩歌樓
聖母巖

這聖母巖於1954年 (聖母年)由瑪利德肋撒及家人所建獻。

耶穌苦像
聖母像
活水井

「活水井」上的介紹﹕水井建於1953年,用作供水給附近的居民使用。停用後,王保誠神父重修此井,並稱為「活水井」。 寓意為 願主祝福此井,如同祂施恩於雅各伯井,使接近和渴這活水的人,信德日增,獲得身心靈的健康。

注意﹕這聖堂由於進行擴充聖堂計劃,於本年十月開始暫時關閉。預計三年後(2021年)重開。 ---------- 後記 當日參觀時,正值下雨天。一如其他聖堂,也是沒有人。這正是一個很好用來安靜祈禱的時間。 雖然聖堂內的空間不大,但由於用石頭興建,多了一份安定感。加上雨聲及雀鳥的鳴叫,帶給人一份大自然之感。 本來室內沒有亮燈,也沒有其他聖堂的採光設計,令拍攝困難。但過了一會之後,原來附近的中學借用了聖堂練歌,所以有幸在光源充足的情況下,記錄在改建之前的環境。 根據陳天權在《神聖與禮儀空間》一書 表示,每次舉行彌撒前,工作人員都會按傳統敲鍾通知教友。但由於我參觀的時候是平日,所以未能感受其傳統。希望改建後可以再次到訪及參與彌撒。

----------

聖堂資料 地址 : 香港新界聯和墟和泰街5號 電話 : 2675-5324 / 2675-5611 傳真 : 2676-2842 網址 : http://fanling.catholic.org.hk/
建成日期 :1953年
建築風格 : 現代折衷派
香港歷史建築評級 : 三級歷史建築 (2011)

----------

參考資料

1. 天主教香港教區歷史建築探索 (粉嶺聖若瑟堂)
2. 《神聖與禮儀空間》 陳天權著,2018年
3. 《我們天主教的象徵》米高 ‧ 戴利著,2014年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