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記(六)「活要活得痛快,死也要死得痛快」

隋想
·
·
IPFS
·

這兩年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最近漸漸步入正軌,同時找回了matters的賬號,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平靜的幸福,同時心懷感恩。

這兩天上海女孩沙白赴瑞士安樂死(10.24)的新聞在互聯網上引起非常多的討論。因為她並非身患絕癥,已經走到人生盡頭,反而年紀輕輕,而且是由86歲的父親陪同走完這最後一程。她的作為和中國傳統道德觀念背道而馳。第一,中國人一向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人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活著就還有機會。第二,父母在,不遠遊。沒有盡到贍養老人的責任,反而讓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一種不孝。第三,死亡是一種禁忌,應該是私人的,嚴肅的,令人生畏的。但沙白用短視頻記錄了她安樂死的心路歷程,並發布在網上。我看了她23號發布的最後一條視頻,給我的感覺是千帆過盡,雲淡風輕。

有相當多的網友對她的行為展示出極大的憤怒,我能理解這種心情。沙白對生命「輕視」的態度讓以活著為終極「信仰」的人感受到深深的背叛。明明大家都在負重前行,咬牙堅持,為什麽沙白就能如此瀟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生命,責任,羈絆,這些自己珍而重之的東西,卻被別人棄之如敝屣,怎能不憤怒。

可是,當一個人的痛苦已經要壓彎她的脊梁,如潮水一樣包裹她,以致於不能呼吸,這個時候要求她履行責任是否是另外一種殘忍。誠然沙白的病痛在許多人看來並非已經逼她進絕境,但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和定義大相徑庭。沙白度過了她認為有意義的一生,選擇了自己告別這個世界的時間和地點,一切都很完滿。

我敬佩那些有勇氣結束自己生命的人,當然前提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所做的決斷。疾病,衰老,意外導致的死亡並不會更高貴些,人應該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去留。事實上,這曾是我遇到絕境時自我激勵的一種方式,對這個稀爛的世界,我永遠擁有選擇權。

不過當下,我選擇好好活著,盡可能地享受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以及家人和朋友的關懷。

上海的秋天真的很美,雨後掉落滿地的銀杏果,成片綿延的粉黛子花海,比巴掌還大的梧桐落葉,無論是走在馬路上,還是漫步黃埔江邊,總能有不期而遇的驚喜。

這個秋天我也開始嘗試很多新的東西,英語角,健走,節食,學習。就像是一只小松鼠在秋天努力地將一顆顆松子運回自己的巢穴,儲存起來為過冬做準備。我的身體就是我的巢穴,我希望我的巢穴足夠富足,安全,能抵禦空虛,恐懼和絕望。

最後,昨天逛了附近的宜家,買了鍋具回來,準備自炊了,要重新撿起封城時做飯的手藝,加油哇!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