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繪本|與孩子解釋死亡之重要
引言: 早前在創作 如果可以,請帶走我對世界的憤怒 一文時,這個家庭故事的另一片段(人物細節背景已經修改),推使我在這分享有關生死教育的繪本。
原本母親是向我訴說三歲兒子的情緒行為問題近半年日漸嚴重,過程中提及父親因長期病患去世時,我問了她:「孩子知道這件事嗎?」她認為孩子是不知道爸爸已去逝之事,然而自己也不知從何入手,是以也未曾正式地向孩子解釋過。至此,母親也有少許困惑,父親去世後的這一年間,孩子除了問過一次爸爸去了哪,(母親簡單解說成去了澳洲。) 孩子未曾在家提及或詢問爸爸的事。
然而,在孩子開學第一星期,他已曾清楚地告訴老師:「我爸爸死了。」
雖無人提及,但「父親」,成為了家中的禁忌話題,而他只有三歲。孩子無法與母親道出他的疑惑及想念,也窒礙了二人的面對、過渡哀傷的過程。
向兒童說明死亡,雖不容易,解釋過後兒童往往會問出一連串讓父母也回答不了的問題,但仍有其必要性。這樣,兒童的思念與愛才有地方安置,並在與親人一同哀傷的過程中,得到釋放與慰藉。
(尤其幼兒思維仍在發展階段,想法及歸因未必合理,有些或會將死亡歸過於自己(如:因為我昨日惹火了媽媽卻沒有道歉,所以媽媽認為我不乖要離開。是我令到媽媽死了。)
因工作關係買了好幾本有關死亡的繪本,然而在閱讀後,決定暫只推薦以下兩本。
【媽媽變成鬼了】
作者:信實 (のぶみ) 譯者: 蘇懿禎 出版社:小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27
故事由媽媽因為被車撞到,變成鬼了開始。做事冒冒失失的媽媽變成鬼後,因為心中放不下做事同樣冒冒失失的四歲兒子小康,所以急急忙忙的飛回家裡,聽見了孩子跟奶奶的對話⋯⋯
「以後就吃不到媽媽亂七八糟的料理了……」
「我對媽媽撒了大概100次謊,還沒向她說對不起。」
「我忘記媽媽幾歲,所以向大家說她65歲。」
從小康趣怪的自的懺悔和媽媽可愛卻無人聽到的碎碎念間,真實反映了幼兒在面對死亡時所有的不捨、疑惑,甚至內疚自責。當中最重要的訊息是,即使媽媽變成了鬼,依然一直很愛很愛小康:
「媽媽對小康的愛,數也數不清......小康,謝謝你。能當你的媽媽,我覺得好幸福。」
在短短的幾頁裡,每一段對話都讓人哭笑不得,卻又無比溫馨。
【死亡是什麼?給孩子的生命教育課】
作者:苿莉 ‧ 帕特(Molly Potter) 譯者:何思維 出版社: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10日
對於大人而言,死亡總是讓人難以開口,如何跟孩子談論死亡呢?如何回應孩子一連串讓人驚訝的問題呢?
相比大多生死教育繪本側重在描繪面對失去的哀傷、想念,或是以較童話或較輕鬆的方式解釋死後的世界,【死亡是什麼?給孩子的生命教育課】此書則以簡易淺白的圖文,讓家長可以開放誠實與孩子談死亡:解釋死亡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死去,我們面對親友死亡時的反應,喪禮是什麼,還有如何紀念死去的人。
剛好最近一名朋友借用了此書,在出席嫲嫲喪禮前,向孩子解釋死亡及喪禮的儀式,最後孩子與她一同做了心意卡,在喪禮上送給嫲嫲。
題外話:提及喪禮儀式,剛好近日在看的書籍中【在終將告別前,學習哀傷】,有一篇談及儀式的意義及作用,值得特意記錄:
喪禮是治療的一部分。
當人們不懂面對死亡,儀式就是讓生者在混亂無助的沙丘中有跡可尋。它可以連結起哀傷的人,容讓情感的釋放,也帶來心靈的慰藉。
現今社會中,很多傳統儀式已逐漸變得形式化,但其實每一項儀式都有它的根源和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