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纠结的茶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粗糙,急迫和不安的日常---《生活而已》三部曲

纠结的茶
·

籍由giloo,我得以完整地看完了魏晓波的个人纪录片《生活而已》三部曲。同时也追完了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Before)三部曲。只有当我结束两个三部曲时,才发现它们的发展脉络的相似性,两对情侣都是从相恋开始,到结婚生子结束。

《爱在》以文艺浪漫闻名,而《生活而已》以私密真实的私影像流传。但是这样强调又似乎对彼此都不够公平。在漫长的对话中,《爱在》毫不避讳浪漫背后不得不离别的现实;而对于《生活而已》,人们也不忘从当初魏晓波赚来两百块便都用来给谢芳买零食中提取爱情。

令我失望的是,《爱在》三部曲的爱情建构在两位主演最初在火车上的相遇之上,所谓浪漫的爱情,在持续与过去的相遇的互文中形成。两人不断翻滚着陈年烂皮,试图延续两人之间美好回忆的幻象。

相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话唠,魏晓波的作品更贴近我们观者的生活——粗糙,急迫和不安的日常。而魏晓波与伴侣谢芳的相处凸显的冷漠和世俗,充满谩骂和互相嘲笑的片段也是《爱在》不可虚构的或者避免讲述的。

就像顾城说的:“我们都是夏天的恋人,冬天只是一个童话。” 不同于《爱在》痴迷于在‘夏天’乐此不疲地谈论‘冬天’,《生活而已》带有某种自觉性。

即使魏晓波强调每一部都有独立可看的主题,按顺序完整地看完一二三,观者能对魏谢两人的感情发展有更有条理的了解。透过288分钟的影像,我们知晓,魏是一位教书,喜欢DIY家居,剪视频的’中国八大纪录片导演’。而谢是赖着不走,看不起农村人,喜欢对着魏傻笑,工资不高频繁找魏要钱的’傻白甜’。

两位年轻人从激情到烦恼到务实,侧面展示了一个发家史。从第一部的同居,第二部的结婚,到第三部的生孩,《生活而已》这一系列吻合了每一代男女相伴终生的关键结点。虽然回望过去本是可以带有’过来人’的姿态,而在生活日常被影像捕捉后,对过去的回望等同于将模糊的回忆加以真实的影像重构,就像魏晓波在采访中坦白的,其实两人看了都很崩溃。

总体来说,《生活而已I》玩票式的作品更引人入胜。相互依赖的同居促成后来的结婚生子,从这种角度看,他们的浪漫性不输《爱在》。到了第二部时,婚事被提上议程,’强势’的魏在父母面前显得矮小顺从,故事在婚礼筹备中双方父母你方唱罢我登场来到高潮。直到第三部,在生孩前后生活开始妥协趋于平静相处,彻底被社会古老的生儿育女规则所归化。经过十年的奋斗,两人的居住环境从简陋的出租屋,搬到自己的房子中,开始讨论黑色的床单合不合适。当代中国情侣的爱情观和社会背景便清晰地展示出来了。

于是荷尔蒙的激情短暂存在后,被买房和生存排斥着,随着孩子的出生,爱情的终点似乎来临——养老生子的社会责任和不再冲动的躯体占据上风(特别是魏晓波)。因此(第一部中所呈现的)短暂的性热情,逐渐蜕变成只有繁衍的功能,同时伴随着造人的不安和喝酒时对晚辈的’年轻多打点手枪’的调侃。

无论生活是否真实,魏晓波整理素材的挣扎中无法提供更多的思考。第一部的意外美誉,却让二三部中的刻意拍摄和匆忙剪辑变得频繁,到了第三部,拿着相机生活的基调像是在服务于即将到来的结婚生子的主题,生活被抛弃在镜头中两人的一边。与此同时,被魏晓波津津乐道的观众意识其实让拍摄变得技术性而抹去部分的真实和自然。

而持相机的人总是拥有某种影像的霸权(hegemony)。作为观者,我们也一定程度上享受窥视他人的偷窥欲。

在《生活而已》中,这样的霸权体现在魏对谢的注视,譬如以男性视角的注视。魏晓波对谢芳的拍摄,就像谢说的一样,’总是拍我阴暗的一面’。而这样的记录,更体现出男权社会的凌驾和主流。这样的视角,有魏对谢赖着不走的自我解答,有对女方家人处理婚事的不解,有对谢揉乳房催乳的疑惑,以至于’滚’和’操’频繁出现。

略有不同的是,在三中,谢芳对镜头的戳穿变得频繁,好几次打破了观众与摄像机的默认关系,借以展示了她的视角。而导演愿意把那些镜头放进去(如果不是无意的话),提供了前两部没有的反思性。

但是比前两部更严重的是,为拍而拍的镜头变多了,更像是在拿着镜头生活。不是因为拍摄生活没有意义,而是在镜头拍摄和自我生活之间充满矛盾和刻意。这样的记录,以生活为蓝本,又未在剪辑上呈现某种思考,偷懒而缺乏自我反思。

然而悲哀的是,《生活》和《爱在》都在讲述同样的道理。爱情总是被单一地理解,片刻的幻象往往给予人类美好的感受。人们甚至把它记下来,拍出来,不肯忘记。而生活的无常总是尝试将爱情裹挟进去,把它与其他因素搅乱在一起,以至于我们常常无法作出选择。

可以预想到生活而已4或5——孩子匍匐登场,抚养和教育的话题将被拍摄,在既定的轨道上,生活还将继续。

首发于凹凸镜DOC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