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預測中國準備過苦日子
2021年12月
中國今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兼且從「富起來」邁向「強起來」,不過在一片形勢大好之下,似乎仍有不少隱憂。被譽為「國師」的經濟學者、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昨日在一個論壇上警告,未來幾年可能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最困難時期,將面對債務危機、產業鏈遷移、碳衰退三大挑戰。由此角度看,當局近來打擊補習、網遊、房地產等行業,正可視為有先見之明,勒緊褲頭準備熬過苦日子。
「國師」提警告 列三大挑戰
李稻葵是內地最受各界推崇的經濟學者之一,同時備受官方器重,身兼全國政協常委,近年多番獲邀在中南海研討會上向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建言獻策。他剛在第十四屆金麒麟論壇上發表演講,主題為「中國經濟未來幾年基本格局」,李稻葵開宗明義地說,往後數年恐怕會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最為困難的一段時期,關乎眼前三大不利因素。
首先,李稻葵指中國地方政府多年來大力推動基建,雖取得優異成果,但亦存在不少低效建設,最大後遺症是造成沉重的債務包袱。據他估計,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隱形債和明債」合計,佔中國GDP 50%以上,較官方資料顯示的25%高出超過一倍,且他強調「我還算的比較保守」。值得留意的是,這是具官方身份的經濟學者罕有地就地方債規模提出大幅偏離政府口徑的推算數據。
作為比較,內地所有地產商總負債約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近日掀起嚴重債務危機;而據李稻葵估算,地方債總額超過50萬億元,規模較房企負債高出10倍以上,一旦「爆鑊」更不堪設想。最大問題在於,地方政府恰好很大程度依賴賣地還債(去年賣地收入佔地方財政84%),現在房企自身難保,土地拍賣已出現大範圍流拍,隨時產生連鎖效應。
李稻葵又表示,歐美央行在疫情下肆意「放水」,如今準備「收水」加息,將帶動資金回流本土,可能在新興市場引起新一輪「外來債務危機」,再加上中國「內在債務危機」,兩相結合後果難以設想,這是中國經濟未來幾年第一大挑戰。
第二大挑戰為「產業鏈遷移」,李稻葵分析,在疫情爆發之前,中國屬世界第一大工業出產國,當時「很多發達國家」揚言要把產業鏈遷出中國,其實停留於嘴上說說,疫潮流行便打亂了部署。不過,他預料這些國家在疫情中進一步認識到「不能過於依賴中國」,故在疫情放緩後將會開始付諸行動,估計現時在中國境內的「很多生產能力」將逐步轉移到其他新興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掉以輕心。
另一邊廂,據昨日外電消息,美國和歐盟即將就對華政策發表「強而有力」聯合聲明,可能以政治理由對中國經貿進一步施加限制,有機會為李稻葵提及的產業鏈遷移趨勢推波助瀾,難怪他對相關情況甚為擔憂。
最後,李稻葵認為中國經濟第三大挑戰是「碳衰退」,源於歐美國家為減碳「急於求成」,採取各種手段限制化石能源使用,結果「全球經濟一盤棋,化石能源的價格一定會上升,對我們工業化中後期的還有很多百姓冬天沒有暖氣、夏天沒有空調的經濟體而言,負面衝擊是最大的」。
例如內地近來多個省市「限電」,或多或少關乎中國政府因應西方壓力被迫急劇減碳,造成供電不足,影響工業生產及民生需求。相比起債務危機和產業鏈遷移,這個問題引起較小警覺,但李稻葵認為,隨着國際減碳呼聲高漲,未來幾年將對中國經濟帶來愈來愈大衝擊,甚至可能導致衰退。
「腎氣」待激發 政策須到位
綜上所述,李稻葵似乎對往後數年中國經濟看法甚悲觀,惟他強調對中國長遠前景仍充滿信心。以中醫理念為比喻,他形容「腎氣是生命力所在」,中國經濟的「腎氣」來自十多億人口,「絕大部分百姓非常勤奮,絕對有為了家庭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不斷奮鬥的進取之心」,然而「現在這個潛力沒發揮出來」,所以應付危機之道在於釋放市場潛力以激發「腎氣」。
李稻葵提到,最近半年他跟很多企業家交流,大家都很迷茫,因為很多產業被國家(政府)限制,看不到發展方向。他稱,一定要百分之百支持國家政策,而教育培訓(補習)、娛樂、房地產等行業也確實需要限制,但與此同時,亦必須讓老百姓、市場參與者看到新的發展方向,否則「傳統的這些產業下行了,新的需求又沒上來」,難免陷於停滯。
他建議政府應該重修「政府與市場經濟學」這一課,「把政府的行為放到經濟分析中去,去理解我們的經濟運行,更好地制定經濟政策,就是要真正地把政府的行為調整到位,才能夠讓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才能夠讓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
無論如何,誠如「國師」李稻葵警告,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須勒緊褲頭準備熬過苦日子,並激發「腎氣」應付挑戰,方有機會迎接危機過後的美好前景,寄望苦盡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