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組織深入社區 街坊疫下同行自救
時光在2016年成立,創立目的是以講故事的方式去記錄社區,並於2021年遷入通洲街明德中心現址。因應第五波疫情,他們發起「大角咀社區抗疫支援計劃」,希望建立社區支援網絡,與社區同行抗疫。計劃前期工作由二月開始,團隊首先在中匯街的「八中樓」(八座以「中」字命名的住宅大廈)收集資訊,了解疫情下居民的生活狀況。在三月正式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後,便進行派發物資等工作。
三月初時,他們先為居民提供防疫物資包,內有當時全港短缺的快速檢測套裝、和口罩等基本物資。當居民確診被強制隔離後,團隊會派發餸菜包、基本藥物、舒緩徵狀的食品如燉檸檬、川貝枇杷沖劑到他們家中。同時亦為患者提供醫療咨詢。負責計劃統籌的Belle在訪問期間感激義務醫療團隊,在百忙中抽空致電患者,為他們解答生理上的疑問,甚至有醫生在得悉患者的狀況後,捐出奶粉、營養補充劑等物資。另外,計劃亦召募了一批義工提供熱線服務,除了協助來電者解決疑難外,亦會主動關心患者康復後的情況和區內的獨居長者、雙老家庭。
政府抗疫熱線在三月期間難以接通,確診者求助無門。數以十萬計的確診者分散在全港十八區,政府亦難以一一兼顧。而地區組織札根於社區,有一定的社區網絡,對於區內人口的分佈和特色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能減少資源錯配的問題。同時,因為資源集中,分發程序相對變得簡單,無疑比官方渠道更有效率和具彈性。
Belle指計劃與以往時光的服務很不同,整個計劃能夠有效進行全賴社區不同崗位的協助。時光透過《角醒》的派發點網絡連繫了不同機構和區內小店,後者除了幫忙宣傳,有的更借出部分舖位和自身的資源提供協助,另外義工落區聯絡大廈保安員,憑著他們和居民建立多年的關係,識別出區內有需要的人士作出轉介;義工身體力行的參與,為街坊送上關懷和支持;街坊洞悉鄰里需要協助,則介紹計劃令他們得到幫助。疫情令居民有了實際需要,嘗試主動和街坊、社區建立了連繫,因此Belle希望這個社區網絡能夠在疫情後延續下去,街坊能夠不分崗位地參與社區。
社區網絡成員訪問:
關懷義工:David 原本從事金融的David,因為疫情失去了正職,而不幸地在二月亦確診新冠肺炎。患病期間,David 致電政府熱線報告情況,但只獲官方回覆「不要外出」,既沒有為他安排入住隔離設施,又沒有提供生活物品。David 迫不得以地只能以「自己的方法」渡過患病的一星期。David 康復後,深明確診者求助無門的苦況。當他知道「計劃」召募關懷義工時,便決定參與,希望透過自己力量去幫助其他患病的居民。 David 三月初成為關懷義工,至今已兩個多月。他在憶述自己經驗時,表示求助者對物資的需求只屬次要,他們更需要的是別人的關懷。一通電話讓患者知道仍然有人關心自己,這遠比單單提供檢測包、口罩等有形的物資更人性化,亦成為了患者精神上的支持。一位女來電者因自己確診傳染給丈夫而感到愧疚,這種感受對身邊親友難以啟齒,只能透過熱線跟素未謀面的David 傾訴,讓情緒得到舒緩。在疫情的陰霾下,關懷熱線總算為來電者提供一個喘息的空間。 David 說作為義工前沒有接受過任何訓練,只是憑著常理來安慰來電者。這種「常理」正正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嘗試設身處地別人的景況而感同身受。David 的經歷固然令他能感同身受,但計劃亦有未曾確診的義工,他們亦能將心比己地去關懷和了解來電者。儘管未必能完全明白對方在困境中的感受,但別人嘗試以「貼地」的角度去體會自己處境,總比「離地」的官腔說話更有溫度和人情味。
大廈保安:陳姑娘 陳姑娘任職住宅保安,來港十年,居住大角咀十年,也同樣在大角咀工作十年。過著平淡的生活,享受著工作的樂趣。 她和先生在二月感染了新冠肺炎。當時正值香港第五波疫情,莫論到門診求診,連政府的支援熱綫也花上了整天的時間都打不通,求助無門。陳姑娘表示,當時喉嚨痛得很,可是手上一粒醫治喉嚨痛的藥都沒有,只能找出以前手術後剩下的必理痛,希望能自醫,減輕病情。 社區支援組織時光以「洗樓」形式,嘗試聯絡社區中受疫情影響,需要物資或支援的保安員和老人。一次機緣巧合下,時光在陳姑娘工作地方洗樓,從經理口中得悉陳姑娘中了肺炎,可能需要協助,及後義工致電及上門派發物資,這是陳姑娘發病一星期後首次收到物資和藥物。後來時光經陳姑娘介紹,也認識了一些大廈內需要協助的獨居長者。 陳姑娘坦言,其實社會上、社區中,大廈內都有很多看不到而正在等待協助的個案。她觀察到大廈內有頗多獨居老人,她於工作時也不忘幫助有需要的街坊。當有街坊報料,告訴她附近有機構派飯,她會順便到樓層找獨居的老人家,問他們有無需要取飯。「要網上登記?我無手機呀。」陳姑娘便會在下班後,親自帶街坊到派發地點登記。 陳姑娘笑言,自己都會有老去的一天,趁現在有能力、體力,盡力幫助社區有需要的人。將心比己,自己老後,都會希望有人向自己伸出援手。「溝通係建立鄰里關係嘅重要橋樑。只要有默契,大家互相支援,社區先可以健康發展。」
地區小店:Meatmania 凍肉店Meatmania三月時收到時光求助,希望借用貨倉雪櫃。當時有社福機構要儲存數百個急凍餸菜包,以隨時送給區內因感染肺炎在家中養病的長者,但辦公室只有家用雪櫃,最多只能放置數十包。Meatmania收到電話後爽快答應,老闆娘潘太表示,因大雪房(溫度-18度以下)有足夠空間,當時問清楚機構要多少位置、存放多久,評估過對店舖運作沒太大影響,小店也樂於幫忙。「大家有需要時未必會即時想起凍肉舖,或是未必夠膽問,小店一時間未必想到可以如何幫手;但當機構想到又主動開聲,(小店)都會盡量做。好多香港人在困難時都會想起捐錢,其實金錢是第一層、最基本的支持,有好多東西未必是錢銀買得到的。謝謝機構主動找我們,這種形式的參與將支持昇華了。」 除了提供幫助,Meatmania亦得到社區同伴出手相助。店舖、尤其網上商店非常依賴物流鏈供應,諸如外地的凍肉來貨,到內地生產的包裝袋、保溫箱供應,至本地送貨服務,在疫情期間供應均十分緊張。「那兩個月網購訂單急增,我們需要四出借保溫袋、冰,以確保出供凍肉品質。我們曾試過不夠冰,想甜嚐甜(大角咀甜品店)緊急借了半箱冰給我們,讓我們可以出貨。」潘太認為自己也不算是活躍參與社區的小店,但也會與部分本區小店如想甜嚐甜、和吧、築地等有聯絡,她覺得大角咀小店的關係也算不錯。「大家狀況不同,會按自己能力參與。小店間的互動好像是一種Collaboaration(協作),你開聲其他人就會願意幫手,是一件好事。」
疫情高峰期時,因醫療和隔離資源缺乏,政府需要照顧整個香港的確診者,明顯是不勝負荷。根據「時光」的統計數字,「計劃」至今處理了七百五十多宗個案,其中有三百多宗是經由街坊口耳相傳而得到支援。「遠水不能救近火」作為社區的一份子不如嘗試行多步,即使自己未能身體力行地支援弱勢社群,不妨把已知的資源告知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社區中仍然有「你」留意自己,仍然有組織協助自己,仍然有義工關懷自己。「你」的一步不單連繫了「你們」,更把整個社區連繫成為「我們」。
記者:圖、Est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