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國學家饒宗頤的傳奇生涯(下篇)
「一件事存在偶然性,並非絕對必然。在必然中也會有偶然,只要我們理解這一點,就能對很多事情不再執著,對人生大有裨益。」饒宗頤勉勵人說。
1949年,饒宗頤移居香港,1952年起加入香港大學中文系擔任教職,教授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賦文學批評及老莊,課餘則投身於甲骨文、敦煌手卷和宋詞等研究。在香港,饒宗頤開闢了通向世界的窗口,邁上了融匯中西學術文化之路。「若留在家鄉,我就無法接觸到如此多元的事物。我的優勢在於任教於香港大學,在當時的年代,內地學者無法輕易出國。」
饒宗頤坦言,正是香港的優勢塑造了他。許多人認為香港是個文化沙漠,但他卻不以此為然。「香港根本不是沙漠,只要視乎自己的努力,沙漠也能變成綠洲。我充分利用在香港的機會與世界各地交流。」
「面對困難越多,越能激起挖掘潛能的心。許多難題需要尋求解決之方法。因為我有不怕困難的個性,喜歡追求學問。」這是饒宗頤研究學問的心態,「做文學的人,做學術的人,應該養成一種孤獨感。因為如果不孤獨,時間就不夠用,無法集中精力做完一件事。」
女兒眼中的饒宗頤
饒宗頤的女兒饒清芬在潮州出生,直到八、九歲才有機會與父親在香港相聚。過去她一直聽聞父親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來到香港後才發現他是一位風趣的人。饒宗頤當時留著日本式鬍鬚,雖經常穿著同一套西裝打領呔,但仍會顯得有些凌亂。「在我印象中,他是一個整潔英俊的人,但事實上,他是一個極度沉浸於自己學術世界的人。他從一開始就是這樣。」饒清芬說:「在茶樓一起吃飯時,他想到一個問題時,便會隨手拿起餐巾紙不停地寫下想法,留給身邊的人。」
1976年,饒宗頤在巴黎講學期間,將分散於敦煌卷中的白描、畫稿等重要研究材料整理出來,編成《敦煌白畫》,填補了敦煌藝術研究的一大空白。
在巴黎進行研究講學的期間,饒宗頤寄居於漢學權威汪德邁家中,並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汪德邁分享道:「他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第一,他擁有驚人的毅力,他無時無刻都在工作,這是我無法望其項背的。饒教授每天可以工作二十個小時,確實是超乎常人。」
1973年,饒宗頤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於1978年退休後,繼續擔任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及美術系榮譽講座教授。他曾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大學擔任名譽教授。2000年,獲國家文物局頒發「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殊貢獻獎」。
超越政治與世俗:饒宗頤獨立精神的體現與豐碩成果
在85歲高齡時,饒宗頤應邀到哈佛大學講學。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包弼德教授回憶道:「饒教授的一大特長是他極具演說才能。儘管年事已高,他依然是一位出色的講者。他走進教室,觀察聽眾,了解他們的背景,並根據聽眾的水平進行講解,確保他們能夠理解。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教師。」
饒宗頤畢生致力於治學,跨越古今,遊走於中西文化之間。作為傳統中國學者,他同時重視西方研究。「我對生命有寄託,追求學問,不斷增加新的認識,從而在精神上得到慰藉。若時間允許,人生將充滿樂趣。」饒宗頤表示。
「人難以遠離政治,受到政治的束縛。但是,你可以超越它,自己有能力控制。在某些情況下,提升自己,減少對自己的牽扯和干擾,培養獨立精神。」饒宗頤是一位以文化超越政治和世俗,獲得大自在的當代學者。
中國文化是饒宗頤立身處世的基石。漫長的治學生涯中,饒宗頤共出版著作超過80種,發表論文逾500篇。
「人在天地之中
渺小得像一個不可知的班點,
亦像一根蘆葦,
很容易被一陣風所摧折⋯
在無限的周遭,處處可以是中心,
而何處是圓周,卻煞費思量。」
節錄自《文化之旅》皇門靜室的「小學」——饒宗頤
~完~
感激您閱讀完這篇文章!
希望您喜愛這些內容,請別忘了與親朋好友分享您的收獲!
如果您想要收藏這篇文章的 Writing NFT 以表達對作者的支持,
請不吝點擊此處 👈。
原文刊於部落格:人天生就有學問,請訂閱電子報,多謝支持。
*************
我和 @保羅.真 是LikeCoin節點 "BusinessAsMission" 驗證人的團隊成員。
歡迎您成為我們的委託人,將您的LikeCoin質押給我們的節點,感謝您的支持!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