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夢:大雄與天空的理想鄉
劇情:哆啦A夢與大雄駕駛具有時光跳躍機能的“時光飛船”,為了尋找自古以來許多冒險家夢寐以求的亞特蘭提斯和龍宮城等每個人都曾想像過的夢幻烏托邦,在空中展開了一場大冒險。
評分:7.5/10
整體而言是一套很‘神奇’的電影,想打高分,但也想打低分,一直很矛盾,最後決定打個7.5分。
香港上映第二天就去看了。衆所周知我很喜歡看哆啦A夢的啦,然後基本上每年劇場版上映都會好好認真地去電影院裏買票支持,小時候是喜歡看,後來長大了一點就是純純為哆啦A夢這個IP買單。畢竟它可是哆啦A夢欸!!
下含劇透和排雷:(介意者慎入)
1. 排雷:
依然是很純正的哆啦A夢套路:大雄受到委屈,對天大喊哆啦A夢,接著回家吵著要法寶,然後集齊5個小夥伴一起去大冒險,拯救世界。但今年隱隱約約又好像不是那麽一回事了。
第一,這次是主題立意>>故事本身,由於主題是比較複雜且難表達的‘烏托邦’,因此創作團隊將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如何令這個深奧的主題變得子供向呢?結果導致純粹的友誼綫嚴重缺失,文戲過多,絕大部分的劇情都是憑藉對話推進,甚至打敗反派的戲份都顯得格外潦草隨便。但有一説一,這對成年人可能太幼稚,但小孩子也難以理解,我同場的幾個小孩子甚至嚇得哭出來了,可以説是高不成低不就,但偏偏它立意真的刻畫得很棒!(要是能多花一些時間交代清楚劇情就好了)
第二,哆啦A夢最具標志性的道具,例如隨意門、還有其他一大堆全部一開場就説壞掉了,要拿去回收——但小哆啦最好看的就是看小夥伴怎麽聰明靈活地運用法寶不是嗎??這個劇本隨便扔給其他人用都完全不會奇怪啊!同時胖虎小夫靜香不只是淪爲工具人,更是淪爲背景板,沒有任何刻畫,可以説是任何一個配角也刻畫得比他們出彩。
第三,開頭的部分過於冗長囉嗦,有很多刻意解釋清楚主角性格、人物關係而設計的場景:例如不可或缺的胖虎小夫抓大雄去打棒球、大雄藏零分的測驗卷等等,差不多半個小時才進入第一個高潮片段,以及新角色和主角團首次見面的部分。
第四,反派塑造得很失敗,加上劇場版弱化了冒險和戰鬥部分,顯得反派看起來毫無城府計謀,沒有任何壓迫感,更沒有任何戰鬥力——跟個瘋狂科學家差不多。
2. 烏托邦OR反烏托邦?
2.1 完美的世界真的完美嗎?
我忽然發現最近的電影都好喜歡這個題材啊。
電影開頭就爲我們抛出了這個疑問:如果人人都做到了極緻的完美,是否就等於完美世界?
而電影中的理想國度正是這樣,所有人都完美且絕對服從規則,沒有罪惡和戰爭,國泰民安,科技發達,奉行徹底的平等主義,擁有同一的信仰,甚至步伐都整齊劃一,但同時亦失去了與生俱來的“自我”,真實的情感被抹殺,所有人都是麻木不仁。
這樣的世界完美嗎?
相反我只想到了精神控制——三聖人完美且神聖,在保證所有人都能變得完美,得到幸福的前提下,讓人難以拒絕臣服。
他們用某種光照,一步步洗腦同化所有人,胸前顯示改造進度的徽章一步步從‘不完美’的新月變成了‘完美’的太陽。他們變得‘完美’,異己被剔除,但同時漸漸讓他們失去自己的個性、情感和意識,被馴化,最後只剩下機械般死板的無條件服從。
高度統一的整體性導致個體性缺失,人人近乎完美,卻那麽相似,如同無數個批量生產的機械人。
我想到了德國納粹專制統治時的政治洗腦,為了維護極權,希特拉採用了兩個手段:利用蓋世太保(秘密警察),無時無刻監視民眾的一言一行,一旦有“風吹草動”,便將人拉入監獄,甚至很多人被秘密處死,以致德國民眾即使對納粹有意見,也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個跟電影中無處不在的監控機械人設定很相似。
至於希特拉另一個手段,便是不斷的利用媒體報紙宣傳“納粹思想”,不斷製造謊言,達到洗腦的最終目的。
甚至當時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的名言就是:謊言重複千篇便是真理,這導致大量的德國民眾被欺騙,認爲沒有納粹就沒有德國的存在,但相反正是納粹讓德國捲入二戰。
這個很像是電影中老師上課教授的內容,一次次從小就讓小孩子加固相關記憶——我們設置屏障(柏林墻) 不讓你們和外界溝通是爲你們好等等。不過電影中委婉一點,沒有拍出納粹迫害打壓一切與自己不同的分子的部分,而是變成了神聖宗教儀式般的潛移默化洗腦。
更有所有人都需要住在統一的宿舍,集中化統一管理的情節。
一名警衛就能監視所有犯人,而犯人因不知自己是否受到監視,只好假設自己分分秒秒都在監視下,强迫自己循規蹈矩。
不知道寫著寫著,爲什麽讓我想到了上年電影關於獨裁者的部分,不過相比起全民活在物理形式上的監視和恐懼下,這套電影似乎更恐怖一些,所有人在被精神控制后都失去自我,成爲如同複製人般。
2.2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即使認清來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它。—— 羅曼·羅蘭.
失去自我為代價的完美,不是真正的完美。
靜香固執任性、小夫刻薄懦弱、胖虎蠻橫霸道,但是每當對大雄抱有真正惡意的人出現時,三個小夥伴一定會挺身而出保護大雄。即使是被徹底洗腦,大雄也拒絕對哆啦開槍,他們的友誼之間的信念和羈絆并非任何外力可以輕鬆打破的。
理想鄉的名字是Paradopia,是樂土(Paradise) 和烏托邦(Utopia) 的結合。樂土在聖經裏指向伊甸園,是更傾向被神明賦予的極樂園。而烏托邦則相反是不滿意現實黑暗的人虛構幻想出來的理想世界。但可惜是兩者是矛盾的:既然神明已經爲你創造一個樂園,現實的黑暗又豈會存在?
天空之城中的理想之國最終走向滅亡,正是因爲所謂完美是虛幻不存在的。每個人主觀對完美的詮釋都是不同的,此時有關完美是什麽的矛盾開始浮現,那這理想國度又能維繫多久呢?
真正的完美在不完美的基礎上才能最大的呈現,因爲世界的多樣性才是構成這個世界的主要美學。
這部電影很有趣的一點是,不完美,甚至算得上是失敗者的大雄反而是真正的救星...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沒有那麽複雜,主要是大雄很瞭解他自己——他知道他是一個’不完美‘的小學生,他知道他懶散、不聰明。相比起其他人,他是最清楚自己的缺點的人,同時他也是最能夠接受別人身上有不完美的部分——畢竟別人也是那樣徹底愛著’不完美‘的自己。
他身上的“鈍感力”是他能夠堅守自己初心的原因。鈍感並不等於遲鈍,而強調的是對困境的一種耐力,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他最後的選擇是回歸現實,拒絕抹殺個性的烏托邦,寧願痛痛快快地活著,亦不寧願不喜不悲地活著。
當大雄開始想要成爲更好的自己,并爲之付出努力,堅持說自己真的能夠看到那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時,烏托邦早就存在于他心中了。
沒有人可以擅自為對方做出決定,就算是父母孩子那樣親密無比的關係也不行,更莫論改造對方。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理解和接受對方的缺陷,畢竟缺點也是你愛的那個人的一部分:不但認同我們自己為自己,更是認同別人為別人。
最後媽媽發現了大雄的零分考卷,大發雷霆,但是大雄卻説出了電影的核心臺詞:就愛原原本本的我嘛!!
烏托邦可以説是每個人心中永遠無法達到卻一直存在的夢想,對美好和向往的本能憧憬。人們總想著去尋找傳説中的烏托邦,但烏托邦之所以是烏托邦,除了因爲其已知的美好,更是因爲它根本不可能存在,世界上沒有烏托邦,也不應該有烏托邦。
現實世界的大家雖然可能都不怎麽美好,但卻因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個性變得無比珍貴——畢竟人是因爲有缺點才會顯得生動可愛嘛!
‘你不需要變得完美,我最喜歡現在這樣的大雄。’ —— 哆啦A夢
題外話一下:無意間嗑到哆啦和索尼亞兩隻貓型機械人的CP——誰不愛溫柔完美X活潑小太陽的組合。索尼亞被主任改造后,被要求要百分百的完美,只能壓抑自己的情緒,後來在認識哆啦A夢后找回真正的自己,會開懷大笑,也會悲傷。最後的結局就是索尼亞爲了保護哆啦,選擇犧牲自己,爲了逼迫哆啦放手,不惜開槍打斷他的竹蜻蜓,然後大爆炸后當時那個紅領巾從半空中飄下來的時候,我都快哭死了。
最後跟大家分享推薦一下很好聼的主題曲Paradise吧!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