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惰于思考的神仙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关于数学奥赛我也想说两句

惰于思考的神仙
·

作为奥赛的失败者(当年数学联赛止步于名义国三省一,实际省三的成绩),看到最近微信上频发数学奥赛的文章,也有特别想说的冲动。

微信上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一种是支持奥赛的。认为过去比扫黄打非还要狠的废除奥赛是严重的教育错误,是害得中国的科技落后的罪恶源泉。另一个是继续反对奥赛,认为数学取得的伟大成绩并非都来源于奥赛选手。

我在微信上正好和一个隔壁的朋友在聊。他是坚定反对奥赛的。我想他大约是和我一样是非竞赛生进到大学里的。我提到,由于我专业程度有限,我真的不知道有哪些著名的数学学者并非奥赛出身(当然是指年轻学者了,老一代的那时候还没有奥赛呢)。他反过来问我:那你说奥赛出身的著名数学家有谁?我说,那很多啊。比如最近火爆的许晨(人家又回去美国当教授去了。——话说数院应该是几乎囊括了全部的国际奥赛金牌,至于省一,我估计也招揽了很多吧,虽然我没有统计数据。)然后数院的学术成就还特别高。所谓黄金一代便是例子。数院我认为是北大最强最好的院系和专业了。

著名的数学家陶哲轩,以及最近火的不行不行的德国数学家舒尔茨。陶哲轩和舒尔茨都是拿过不止一次奥赛金牌。(陶哲轩是10,11,12岁的时候连续三年拿到国际奥赛奖牌——真是神奇少年啊!我像他这么大连初等代数都不会!舒尔茨连续4年参加国际数学奥赛,分别获得3金1银。他的数学成就也很高,分别拿了拉马努金奖,费马奖等等)当然肯定也有一些数学家不曾参加过奥赛,依然在数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这并不妨碍奥赛给数学带来的积极性因素。

在过去十多年中,也许中国的奥赛是走过弯路。比如全民奥赛。小孩子无论智商高低,都试图采用一种标准化的手段来锻造出优秀的数学苗子来。(我没有经历过这个阶段,这些都是我的道听途说,不知正确与否)这个肯定是行不通的。人的才能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没有理由只有奥数才能把人的高低进行区分。我认为奥数只能是适合一部分人,极小的一部分人参加。而剩下的人,应该走正常的高考独木桥。(在我们那个年代,把宝单独押在奥数上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因为奥数拿成绩不仅仅是你的水平高低的问题,同时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一旦马失前蹄则大学之路就可能渺然无望——因为有一部分奥赛学生,是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一门学科上。)

全民奥数,肯定是错的。但是把奥数一棒子打死,也一定也是错的。虽然我在奥数上成绩寥寥,但是我是觉得奥数的训练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我的数学视野。(高一的时候,校图书馆特别向奥数组的学生们批借了一大堆的数学书),让我懂的了什么是数学之美,以及数学的思维方法等等。如果仅仅是局限在教科书上的那点内容,我们的数学视野其实是极为狭窄的。

所以这又回到一个根本性问题。教育到底应该是标准化,还是应该个性化?如果你认为教育应该标准化,认为奥数的推广会使得一部分学习能力落后的学生负重不堪,那么废弃奥数自然理所应当。在这个前提下,要怪,只能怪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是你们害得其他的同学跟着受苦受累!可是教育标准化难道不应该是我们正应该反对的目标吗?是的,标准化的教育可以做到成本最低化。(无论什么时候,规模经济的原理一定会发挥作用的)但是随之而来的呢,则是拖累了整个全民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进步。教育必须要讲究差异化,必须要讲究个性化,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高低,水平基础是各有不同的。企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人,并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必然会导致失败的结局!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