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垣斷壁中的歷史:重構阿猴城的真實輪廓

提起屏東,阿猴城的名字或許並不陌生。這座古城,如今僅剩一座孤立的東門,靜靜矗立於屏東公園,彷彿是時光遺留下來的記憶。然而,阿猴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模糊,歷史的拼圖缺失,學術界對它的城牆走向、城門配置與實際規模,至今仍未有定論。為了填補這段缺失的歷史,透過歷史地圖、古文獻與田野調查,試圖還原阿猴城的真實輪廓。
隱匿的城牆:探索阿猴城未解的歷史謎團
阿猴城,曾是屏東平原上的重要據點,但在時代的更迭下逐漸被遺忘。如今,東門成為唯一可見的遺跡,仍舊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可是,關於它的城門配置、城牆結構與整體規模,學界仍意見分歧。
早期研究多半依賴零星的文獻記載,缺乏系統性的考證,導致對阿猴城的理解存在諸多漏洞。因此,本次研究計畫廣泛蒐集日治時期的官方地圖、歷史公文與地籍資料,並輔以田野調查,試圖重現這座古城的完整面貌。
阿猴城的隱藏面貌:日治時期地圖的啟示
在研究過程中,日治時期的地圖提供了關鍵線索。特別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的地形圖、地籍圖與城鎮規劃圖,揭示了許多被忽略的細節。透過比對與修正,研究者發現阿猴城並非一座典型的磚石城,而是一座利用刺竹與土壘構築的防禦城池。
其中,1897年日本陸地測量部繪製的《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之一圖》提供了珍貴的資訊。雖然部分標示因空間錯置而被掩蓋,但經過調整後,研究者成功復原了阿猴城的街道佈局,並證實其曾擁有四座城門的設計。
此外,1925年《臺南新報》的一篇報導提到,阿猴街當時的居民不到千人,城池的防禦主要依靠刺竹土壘,而非磚石牆。這一發現與其他歷史記錄相符,成為還原阿猴城的重要證據。
刺竹土壘:阿猴城的防禦建築與消逝的速度
根據《臺灣堡圖》與日治時期的城鎮規劃資料,學者發現阿猴城的城牆在1904年前後已經完全消失。不同於其他城市將舊城磚石拆除後再利用,阿猴城的牆體幾乎無跡可尋,這意味著它可能主要由土壘與刺竹構成,結構相對脆弱,隨著都市化發展迅速被拆除。
從東門到水系:阿猴城防禦體系的隱藏線索
東門(朝陽門)是目前唯一仍存的城門,位於今日的屏東公園內。根據1924年的屏東公園地籍圖,東門的殘存城牆並未與現今的中華路平行,而是呈西北—東南走向。透過測量與比對,研究者推測,東門的城牆可能曾與附近的水系相連,形成天然屏障。
阿猴城的重生:從歷史謎團到文化記憶
歷經多年研究與考證,阿猴城的面貌逐漸浮現。從刺竹土壘的防禦結構,到四座城門的配置,再到東門的實地測量,每一項發現都讓這座城市的歷史更為清晰。
然而,仍有許多謎團尚未解開。未來,隨著更多歷史資料的出土與學術研究的深入,阿猴城或許能被完整重現,成為屏東文化記憶的一部分,讓這座古城,在時光流轉中找回屬於自己的位置。
參考資料
利天龍. (2016). 水落石出?解開阿猴城輪廓的歷史謎團. 2016年第12屆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