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大新传读书会胡老师
昨晚参加新传读书会的线上分享,尤其是听了胡翼青老师的致辞与点评,思维激荡,久久难以入眠。披衣独坐,决心写一封信给远方的朋友,精疲力尽后方才撕开黑夜的一角,朦胧睡去。
信中记录的亦是我与读书会故事,稍作修改,与各位分享。
大学是没有围墙的,我一无名小卒闯入南大新传读书会,幸得教化。毫无疑问,读书会就是我的大学。扪心自问,求学时期得到最大的照拂就是来自胡老师的读书会,每每念及,心中仍倍感温暖,但我侍胡师,奉酒侍馔而已,性驽才拙,甚少问学。
说起胡老师, 他是我顶佩服的人,硕士论文即出书,研究学术思想史,曾作为院辩论队教练,带队获得两届全国卓越传媒学子辩论赛冠军。他还在副教授时就是博导,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这些是他的一些虚名,方便外人借助几个标签快速了解,但胡老师的魅力却是生动而具体的。我拒绝任何偶像,因为才华横溢与人性美好没有必然联系。
韦伯在他的著名演讲《以学术为志业》里说:真正的学者只有全心全意地专注于自己具体的学术工作的时候,他才有人格可言。这里面讲的“人格”,不是我们平时讲的人格魅力,而是指当一个人已经确定了某一个目标,他整个人,从日常生活行为就非常稳定地、恒久地,依据着他所选取的价值和目标而前进。
《种树的男人》也有这样一段话:要真正看得出一个品行出众的人,你得花数年的时间,好运气、有机会观察他的作为。如果他的行为没有私心,动机无比的慷慨,心中没有任何回报的念头,还有,他在大地留下了明显的印记,这样,说他是一个品行出众的人,大致错不了。
胡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品德出众的人,具有人格魅力的学者,看一看之前他做的事情就知道了,他和学生一起创办的读书会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每周一次“新马泰”三地游,(读书会分散在南大的鼓楼、仙林和浦口校区组织,分别经过新街口、马群和泰山新村三个站点,故此戏称,苦中作乐,别有滋味吧。),这就意味着一周里胡老师要放弃三个晚上陪伴家人的时间,后来在他的著作《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扉页上写着,谨将此书献给师母,并不是简单的秀恩爱,而是为了读书会,胡老师付出巨大,也得到了家人的最大体谅。
寒来暑往,读书会培养了遍布世界各大高校二百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我在巴黎还遇到了读书会的Z学姐,她当时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读博士。是的,从这走出去的大多是学霸,而我忝列门墙,有幸参加近三年了读书会,虽未结出学术的果实,但在这里所学却受用至今,已内化为我在日常生活里待人接物的准则。
参加胡老师的读书会是什么感受呢,我真担心自己笨拙的形容而距离真实太远,我最爱在读书会尾声时听他点评,娓娓道来,如同目击,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却又有条不紊。我虽拒绝偶像,但崇拜知识,我一直认为,胡老师是知识的化身。
胡老师还是这样一位高手:他能从当下现实与书中理论,高度抽离出来,抽丝剥茧一般,那种快意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再还原到知识谱系当中,找到话题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如浩瀚星空,清晰辨识出哪支星座,最后重回人间,增强了对现实的判断力,看见自身的缺陷与短板,荡气回肠,击节赞叹。相信不管你是在黄金时代,还是黑暗时代,听到这一席话,都会有天朗气清之感。这么说真是太夸张了,那就暂且止住,我们听听他到底怎么讲吧。
他对《疾病的隐喻》和《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的解读十分重要且精彩,20分钟字字发力,句句精当,全程高能,十分烧脑。我向朋友推荐这堂课时,一再嘱咐要预先留出整块时间,方便聆听。开篇即精彩,中间会导入理论分析,稍不注意就容易分神,自16分50秒起是高潮所在,值得留意,有他对当下媒体的点评,鞭辟入里。我听后的感受自己之前的愤怒得到了化解,使之生出更多的希望。期待也可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想一想,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宁可让朋友们少跟我说几句话,也要去听听,知道这样十分不好,也招人烦,我也想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大概就是吾爱吾友,吾更爱真理,要动用一点霸道来推荐了,有怪莫怪。
如果要问听这些有什么用,我想说用处真的太大了,起码可以帮助我们拨开云雾,看见星空,听胡老师解读,我想起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一是让我们身心愉悦,这是知识的魅力,二是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时保持中正态度,不至迷失自己,因为我们无不在时空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而胡老师的解惑,至少让我们更清醒一些,记得他指导学生论文时提到:你们别总是盯着新名词如“快手”、“抖音”、“人工智能”转,围绕这个是挖不出矿的,这个学科最缺乏的恰恰是一些基础性的思想。
放之于当下,胡老师希望我们能有知识结构、洞察力,以及对时代的把握。
与君共勉
王东
2020年3月5日写
2020年3月7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