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編輯在說話 – 悅知文化 2019 國際書展活動
一對一編輯選書活動
編輯,是我一直很好奇的工作, 10 幾年前追著網路小說家跑的時候,偶爾會跟出版社的編輯聊天,但他們不是我想知道的角色,直到這幾年開始認識了更多出版社,了解更多書籍的產製流程,認識設計師之後,我才發現,編輯很難被看見,而編輯決定了書裡面許多的細節,這次參加悅知文化的活動,當我被選上的時候,我非常期待,想了很多問題要問,但是後來我把問題收著,既然都能面對編輯,那先聽聽編輯要跟我說什麼好了。
2019 年的國際書展,主題是「讀書正好」,從我的角度來看,許多出版社都在現場把書展當成資訊展,某家周刊在外牆上把講師都輸出成佈置、想得到的大出版社,都放了書籍、作者資訊,邀請作家來現場演講,對我來說,編輯為什麼選擇出這本書,比作者來更重要,這是個蠻少聽到有其他人關心的說法。
我今年注意到有出版社跟書展主題搭配在一起,要怎麼樣才會讓讀書的人感覺到讀書正好?出版社必須要能夠跟讀者更靠近,靠近的方法,其實就跟好的手沖咖啡館一樣,像是以前開在台北東區,現在開在蘆洲的 SINGLE ORIGIN ,對咖啡有任何問題,向他們詢問,他們會很仔細地回答你,悅知文化用「你有多少一本書的時間?」,讓我感受他們對讀者想要用的心思。
悅知文化比其他出版社用心的地方,在於他們從編輯到行銷,都有用心照顧這次的書展,雖然他們才第二次參加,但是他們書展網站很細心,把書展的內容,讓你在網站上都可以先看過一遍。
跟我對談的編輯,開始講沒有多久,我就問他,「封面跟書名的設計是怎麼搭配的?」、「凸板印刷很貴吧,你們老闆不會很介意嗎?」、「行距是誰決定的?」編輯眼睛一亮,覺得我是個不同的讀者,開始跟我分享更多流程,像是取得一本書的版權到正式編輯成書,通常會是在 4 個月,但「高山上的小郵局」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這當中編輯跟國外作者、設計師跟另外一位編輯持續討論,也邀請原作者寫一封給台灣讀者的信,只有首刷才會擁有這封信。
「高山上的小郵局」是一本打開就會充斥淡淡哀傷感的書,故事本身談了寫信的人,也談了時間,對我來說,我看到這本書就有很想買下來的衝動,我對書信本身有非常大的熱愛,過去也收過用書法寫的情書,書信關乎於跟一個人之間的連結,遠大過於任何數位的形式,你會記得的內容,除了文字,還有當下的感受。
編輯們在書展期間,都會待在攤位裡,我參加完活動,工作忙到一個段落,我覺得必須要盡快把這些內容寫下來,因為這個年代,願意花時間好好對待讀者的出版社,我覺得越來越少,一方面是書的銷售額越來越低,但這件事是個蠻弔詭的問題,而我一年平均還是會買 10 幾本書,我並不是那個不買書的人,但怎麼讓書跟人重新靠近?我認為,從編輯下手會是個好的做法。
過去參與社群活動,負責經營平台的人出現在大家面前,推薦平台上的「內容」是吸引關心主題的人,更認識與主題相關內容的方法,這個方法在出版相關的產業並不常發生,數位訂閱跟電子書的消費金額逐年增加,編輯的角色只會越來越吃重,我還是會希望可以讀到心裡很有感覺的文章,花錢買好看的影片、聽好聽的音樂,悅知文化做的這件事跟編輯花心思連結讀者與書的過程,非常用心。
整個展場的設計,也讓我發現他們很希望透過書來溝通許多概念,希望讀者更了解一本書,就像這個展場的角落,有人在造景牆聊天:
悅知文化歐美書系的封面,每一本看起來都很有自己的個性,編輯還會給他們名字,「郵局跟小鎮兩本書,就應該要長得不一樣。」
這次書展,我認識了不同的悅知文化,最後,我用的圖片版權都是悅知文化的。
如果你有空,快去書展走走吧!今年書展到 20:00 ,五、六甚至到 22:00,是「讀書正好」的時候!